1. 首页 > 语录大全

读王维的诗有感 读王维的诗有感一千字

小编给大家分享读王维的诗有感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王维的诗有感,本文共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 读王维的诗有感

读王维的诗有感

王维是唐代上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的诗史上享有盛誉。他的诗最美的是苏轼评价的“观N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在我看来更美的是他的诗给人心灵上的慰藉。

读王维的诗,可以很随性,可以很闲适。不像读杜甫的诗,只有在博大的胸怀之下似乎才更能了解得更深刻一些;读李白的诗,似乎没有那种自信与洒脱也是难以完全理解的;读李商隐的诗,要的是丰富的知识与那种敏锐洞察力,没了那种洞察力,李商隐的诗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还徒增伤悲……只有王维,我不论用那种态度,不论处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一读。

王维是将自己感情完全寄托在诗中的。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细细雕琢过的,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写入诗中的。诗人的用字十分精妙,只在这一个字当中,所描写的场景,所流露出的感情顿时让人觉得舒心。“春来遍是桃花水(《桃源行》)”很简单的一句诗,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无比温暖的。闭上眼睛想着那个场景:春天、桃花、流水。闲适之情便自然而然流露了出来。再如“碎影入闲流”(《赋得秋日悬光》),五言诗本来字少,留给人更多的是想象。密密的树林里透出点点阳光,刚好投射在水面上,水似无意,静静地流淌着。不禁要惊叫出来,竟是如此的精致,挺普通的景色,却写得如此美。这便是王维的.诗之美处。

相对而言,王维的诗最美之处就是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背后,可以让人找寻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好多人都说最喜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曾以“前行山路尽,身后远清寒”入诗,也被很多人认为与此情景接近。做事情如果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自然是好,但人生又不尽是如此,水穷云起处看景自是另外一番心态了,又何尝不好呢?忘却暂时的痛苦,给自己的心灵找一个家,把不快都释放出去,以冷静的心态再来面对事情,该有另一番景象了吧。

《山居秋暝》读起来又是另外一种情致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还记得是下了一个晚上的雨,第二天早上起床走在校园里,为他人回复短信时说了句:昨晚下了一晚上的雨,今天没太阳,不过空气很好。又顺便朝着四周望了望,一路上就读着王维的“明月松间照”走到了教室。这也是自己的《听雨》的兴起由头吧。焦窗斜倚风声细,雨打芭蕉滴漏迟。莺鸟初啼春晚至,千红万紫在明时。再回过头来说王维的山居秋暝,确实如此,淡雅的景致,所选的意象都是明净的,清澈的,又是新雨过后,似乎把人的心也要洗濯干净了才是。当思绪混乱之时,读读山居秋暝,应该算得上是一味良药了。

“天寒远山静,日暮长河急(《淇上送赵仙舟》)。”单看每一个景物,都选的十分悲凉,不过也是,分别之时能有多少欢歌呢?但细细将景致组合起来便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远远地山脉连绵,山顶还有些许积雪,映在落日之下,听着黄河的奔流之音。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似乎要找到这样的景致还不是容易的,读者王维的诗,把心放飞到塞外,随着诗人的视线脚步移动,体味塞外的宁静。

似乎王维所有的诗都是这样,安静,明净,清澈……似乎一切用来形容安静的词语都可以放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在这个浮华的世界里,捧一本王维的诗,给自己的心灵上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栖息地,如诗般生活。

篇2:读王维的诗有感作文

桂花是诗里最安静的花。所以,王维《鸟鸣涧》说的是鸟但写得绝的却是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出鸟,时鸣春涧中。”人心闲淡才能见桂花轻落,轻落的桂花才能让夜色更加宁静……

王维一直喜欢桂花,送朋友走时,用桂花计算分别的日子:“城隅一分手,几日还相见。山中有桂花,莫待花如霰。”而看到喜欢的茱萸也要用桂花来比较:“幸与从桂花,窗前秋向月。”但是这样的桂花落,王维直到晚年才算是真的听见。

我喜欢王维,不在于他可以把桂花写得这么静,而在于他看到“如是桂花落”的心境。

王维是一朵安静而芬芳的桂花,他在作诗给孟浩然:“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醉舍田舍洒,笑诗古人书,好是一生事,无献子虚。”这样一首诗,便将王维淡泊名利,追求恬淡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

王维奉旨出兵边塞,在目睹遥声过渍的沙漠,他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是一个心中有佛的人,无论是看见茫茫沙漠还是淡雅的桂花,他的心里都能衬出那份宁静。

到了晚年的王维,更是把自己的心交给佛。因为他知道只有从心底永远淡出名利,才能真正闲看桂花落。此时的他由“兴来自当往,胜事如自空”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落”。他的心彻底与佛融为一体了。

我喜欢王维,喜欢他的寂静,喜欢他对桂花的低吟浅唱,喜欢他对桂花的洒脱宁静。

篇3:读王维的诗有感作文

王维的诗,无论是写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抑或是写边塞的空旷荒凉,小桥流水的恬静淡雅。都拥有一种慑人心魄的美感,这种美超然于世俗中,又脱然于山水间。无论是从诗意上还是从画意上,他的诗都像是浑然天成一般,没有一点经过人工雕琢的痕迹。王维,是中华大地上浩瀚的唐诗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他耀眼,因为他懂得在黑暗的官场中隐忍;他耀眼,因为他努力让自己在滚滚的红尘中内敛;他耀眼,因为他的一腔爱国之情都寄托在了山水田园!为什么他的诗里常含泪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若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王维,我想“闲人”是再恰当不过的。

因为“闲”,才有平适淡雅的心怀,才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因为“闲”,才有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才能看到“木末芙蓉花”的“纷纷开且落”。

因为“闲”,才有一种禅意的生活,才能“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才能在“薄暮空潭曲”中“安禅制毒龙”。

是的,就因为有这份难得的闲心,闲适,王维是当之无愧的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的诗清新淡雅却又蕴意深厚。他笔下的山水都是活的,泉流能“咽”危石,月色能“冷”青松。他的诗正如苏轼所谓:诗中有画。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独立的山水长卷。晚年的王维,陛下流露的,更是集诗意、画意、禅意于一炉的精品!

然而山水田园诗人有时终究过于浪漫了!

农村,在王维诗中是无可避免要出现的,诗人一直企图美化这两个字,在他诗化的语言里,它常常变成“田园”,王维试图把它变成一个和风光相关的地方,而且似乎很成功。但是对于一个农民来说,他必然无可选择的生活在农村,而不是田园。

篇4:读王维的诗有感作文

从小便在王维写的'那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接触唐诗,当时的我并不了解这份离愁的别绪,更谈不上引起什么共鸣,感慨之类的了。不过,在老师的强烈要求下,终是在依稀中记住了王维这个伟大的诗人名字。后来,又读到了他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炙手可热的名诗。其中的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被我“琢磨”了半天,总算得出了一句结论:好一个伤感的游子!

田园上的赞美声

王维是热爱田园的,不然尽管官场黑暗,仕途曲折。可又有哪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会甘心到偏僻山野隐居度日?这里边虽说少了份世俗的纷争,多了份淡逸的清淡,可是又有哪一个才子肯甘心在旷野田园中埋没?是李白吗?是杜甫吗?是白居易吗?不,是王维!若是王维不热爱田园,他便不会写出“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这样的由景生情,赞美田园的诗句了。后来,王维更是为唐朝的山水田园诗添下了锦绣盛丽、波澜壮阔的一笔。若是田园上少了这份赞美声,恐怕这个世界也会为之黯然吧。

致力于山水的诗人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清秀脱俗的十个字,竟是鬼斧神工的将自然景色融于诗中,成为了如诗如画的惊世不出的绝句。傲如苏轼这般的文人也只能被其文采所折服,给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样的盛誉。而另一句千古名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王维更是将深山中宁静致远的空谧美感凸现而出。在王维的这句诗里,竟是连月光这样温柔的飘洒都能惊动山林的的鸟儿!可想而知当时是如何的一个静谧的夜啊,这有何尝不是王维的诗意所在呢?王维是寂寞的,一颗心早已厌倦了那世俗的官场和红尘。唯有将精力转移到山水中,方能获得短暂的欢愉。

单人的旅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了解过王维的人,恐怕没几个会是不知道这一千古的名句。仔细品咂,如诗如画!恍然间,仿佛便来到了黄土大漠之上,仿佛行走在了苍茫无际的沙漠之间,一望空际。四处黄沙密布,竟是这般的延伸万里将地平线和天边都衔接在了一起!行走间,偶尔看见无边的黄沙中突兀而出的那么一两户人家,冉冉升起的炊烟竟是笔直的升入云天!景色再转,滚滚的长河尽头,如镶金一般的又大又红火的落日徐徐而降,轮廓分明!这是如厮美景?著名如王国维先生一般也只能仰天感慨:“千古壮观!”

篇5:读王维诗选有感

读王维诗选有感

明天就算在龙之梦工作一个月了,一个月里有开心,也有失意,有悠闲,也有紧张,虽然是做一天休息一天,却是充实的一个月。中间还搬了住处,12月27号之前都是在鲁班路那边住的,这几天搬到了镇宁路这边,不再是自己一个小房间,感觉也完全两样,前面比较自由,后面自然比较受约束,不过艰苦的日子,自由不自由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哪里都是时刻在想着妹妹,总是无法不想她,想她的时候就是最自由的时候。

工作中还读完了王维的那本诗选,他的诗越是细读越是有感觉,读了一定数量,有了一定的感觉,才真的明白什么叫“诗中有画”!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的说法,也有“诗仙,诗圣,诗佛”的说法,以前没读过多少他的诗,自然是不能深切地体会他的“才高八斗”,真是相知恨晚!多数诗是读不懂的,不过有注释,多读几遍就懂了。我还像读其他的名著一样,在不懂的下面都划下记号,以备再读时方便。没有毛主席的做批注的习惯,除了极少的时候会写一两句话的感想,基本是不会写评语的,更喜欢欣赏这些杰作。

跟读世界名著不同的`感觉是读中国的诗非常亲切,总是觉得这些作品仿佛是自己以前看过的,就像仿佛前世见过妹妹一样。其实买诗集时总是会想着杜甫诗选,可是总是找不到一本合适的,从大一大二时就想买一本,可是一直都没有找到。过些天,等发了工资就买一本诗圣的集子,好好学习一下。现在最喜欢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因很多,有一个原因就是大一那个夏天去兰州时曾经在火车上跟宿迁的那个阿姨讲过它,很喜欢她,所以也更喜欢这首诗了。

很想也跟妹妹谈论一下这些,可是人生总有些事是让人痛心和无耐的,有时虽然也会忘记,但是之后就会把这些忘记积蓄成悲伤。今天又是这样悲伤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渡过,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后来在163——我的心灵家园——听听属于我和倩的音乐、呆在这个幻想的只属于我们的空间,心情才总算平静下来,就像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种意境,就像又去了美丽苏州……

不想马上就结束这篇文章,这还是在网上写作的第一次,虽然写得不像妹妹的“对不起,我又想你了”那么好。总想多写一点,心情也会因此更平静一些,就像把所有的美好都与妹妹连在一起。

篇6:读王维《鸟鸣涧》有感

读王维《鸟鸣涧》有感

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是一组以友人所居环境为题材的山水诗,其第一首是《鸟鸣涧》。关于这首诗,人们有好几种理解。笔者主要想从诗歌的内容的意境方面谈谈自己认识。

第一种理解。“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诗句点明了时间:春夜;突出了周围环境特点:静。由于静,才使人感到山谷的空旷幽雅;由于静,才使人连桂花飘落的情形也感觉得特别清楚。“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里写了几种景物:月、鸟、涧,突出写月明。由于月明,才使人产生外出游逛之情;由于月明,才把山鸟从巢中惊起;由于月明,才把山、涧照得如同白昼;由于月明,才使山鸟在涧边时时鸣叫。“时鸣”二字,说明作者并非一时而是久久地欣赏着这春夜月下的一切,表现出他对这静谧夜色的喜爱和留连。这鸟声在春山空谷间依稀回旋,婉转清脆,更突出了山的空旷,夜的宁静:宛如在这春山月下奏出一支悦耳动听的“夜鸟鸣涧曲”。鸟声划破这春夜之静,更反衬出这春夜之静,为这春夜之静添了传神的一笔,使人更觉此时此地此境的心旷神怡。这种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之妙,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六朝王籍《入若耶溪》诗中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所写是白日景致,王维所写是月夜景致,二人诗各有千秋,而表达时所用相反相成的手法,则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对此诗的第一种理解。

然而这里却存在着矛盾:诗中所写桂花,一般秋季开花。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中秋佳节桂花香”。农历八九月,多属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时节,桂花一般在此中晚秋时节竟相开放。古人作品写到桂花,也都与秋相关。如李贺诗 “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柳永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这些诗歌中都把桂花与“秋”联系在一起,可是王维此诗中却把“桂花”与“春山”、“春涧”联系在一起,着两个“春”字明点其为春天而非秋天,这不是与事理相矛盾吗?

第二种理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的《唐诗选》是这样注释的:“‘桂花’亦称木犀,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当是春日发花的.一种。一说是冬天开花的桂,春深花落。”这样,这个矛盾算是圆满解决了。这是对此诗的第二种理解。

但若细细推敲,问题却仍然存在。查《辞海》:桂花一名木犀,是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书中引《本草纲目》:“时珍曰:‘岩桂’俗呼为木犀,其花有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书中还引《南方草木状》,也说桂有三种如上。这里有银桂、金桂、丹桂几个品种之分,却未有春桂、秋桂、四季桂之分。当然,经人工培育,桂是可以有春桂、秋桂、四季桂等各类品种的。但是,本诗作者是唐朝人(公元701—761),距今一千多年。是否在一千多年前,桂就有春桂、秋桂、四季桂之类品种之分呢?看来很难确定。此外,桂花是絮状花,很小,它萎谢零落时,人们一般是难于察觉的;既落,则必有一定程度的风;而有风,则与下句“夜静”之“静”有点不和谐了。至于“一说是冬天开花的桂,春深花落”的说法,对于北方气候特点来说(大概王维当时尚未到过南方),也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在寒冷的北方,“冬天开花的桂”,直开到“春深花落”吗?看来这种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第三种理解。《唐代绝句赏析》一书,(刘学锴等著,安徽人民版)中认为把桂分为春桂、秋桂、四季桂等“这种考据不免拘泥”,认为王维诗所注意的是诗歌的形象性。“诗中之所以写桂花,而不写别的花,是因为桂花夜来特香,而且习惯上,人们总是把它与明月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说中,月里还有一株桂树呢)。诗中写月夜,出现桂花,使人感到很和谐。《梦溪笔谈》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形求也……彦远评画,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李、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王维)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如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这段话对于理解王维此诗中写的桂花有启发。用现代文艺理论语言说,就是艺术的真实并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见该书第92—93页)

显然,这里文章作者的意思是:王维写作此诗,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把桂香之美、月色之美、水声之美、鸟音之美,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美妙和谐的意境,使人读后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美感,这种见解是颇有见地的,它把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的眼界,引向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原理方面,把我们的思想认识提高到一个理论的高度。这样来欣赏、理解、分析和研究文学艺术作品,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确实是大有裨益的。这是对此诗的第三种理解。

这种理解有了理论的高度,然而在具体分析时却是不能完全落实的,有些地方未免失之牵强。因为第一,王维的诗并不等于他的画;第二,此诗与同一组其它几首诗一样,应是写景的小诗,按理也应该是写实的,但若写实诗把当时并没有的东西(桂花)硬凑进来,这岂不失去了它的写实性,变得不伦不类了?因而这种说法似乎也仍有经不起推敲的地方。

第四种理解。其实,王维这首诗里“桂花”,非指植物桂花树,而是指的明月之光。古人作品中往往把“明月”和“桂”联系在一起,“桂”每每借指明月。“桂花秋皎洁”(沈约《登台望秋月》),显然指的是明月之光。“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李贺《梦天》)其中的“桂香陌”,即月中桂花飘香的道路,此借指月宫。这是由有关传说、典故转相借代的。相传月中有桂树,故月亮又称“桂魄”,月宫又称“桂宫”。“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传说月宫中还有蟾蜍、玉兔等,有时一并提到。如“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李贺《巫山高》)又“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顾兔在月亮肚子里,这对月亮有什么好处?见屈原《楚辞•天问》)传说中月宫的桂树是很高大的。如黄庭坚《念奴娇》词:“打碎珊瑚,争似看,仙桂扶疏横绝?”《酉阳杂俎》中即说桂树有五百余丈,还传说谪仙吴刚(吴质)在月中砍桂树。如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又李贺诗:“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又辛弃疾词:“斫却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据《南部新书》:“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寺僧当然是自神其说,煞有介事,然而在流传时却免不了越传越神。如在王维之前的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坠,天香云外飘。”又白居易《留题天竺灵隐二寺》诗:“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注云:“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见《全唐诗》)白居易《忆江南》词:“山寺月中寻桂子”,柳永词《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等,都与此有关。从上述所引诗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古人写月亮时往往会把它与月中桂树等传说联系在一起。王维这首《鸟鸣涧》中的“桂花”,也应当是用此典故。

据此,笔者以为原诗首句有些版本作“人闲桂花落”当有误,本应当作“人间桂花落”。因古代“閑”字又写作“閒”,“閒”与“間”二字形近易误,且古时“閒”与“間”二字也多通假互用,不足为奇。中华书局校刊本《王右丞集笺注》首句即作“人間桂花落”。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中也作“人間桂花落”,其注释道:“人間句:‘桂花落人間’的倒文,意为月光照亮了大地。古代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桂花,即月华。花、华同。”

如此,则这首诗首句写的是明月之光,与后面“月出”句相互照应:一写月华普照大地的总景,一写月出之后的影响情形,二者并无矛盾,亦无意思的重复,而是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的。与前几种说法相比,这种说法中缺少了带有欣赏者主观感情的“人闲”的描写,也缺少了桂花芳香的味觉之美及那种桂花飘落时的那种清幽感,但却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联想手法,由地下联想到天上,由山野联想到仙境,由人间联想到月宫,意境开阔,想象奇丽,景致幽雅,全诗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妙境界。诗首句写明月之光,遍洒人间,一泻千里;次句写月夜春山,一片幽静,空旷宜人;三四两句写了月下山鸟,惊起忽飞,时时鸣叫;也写了月下春涧,涧月相映,水声潺潺。全诗短短二十字,诗中却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有物的和谐,也有人的怡悦,有自然风物之美,也有作者主观感受之美。它既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山水画。诗中春月、春山、春涧等景物相互交织在一起,明灭隐约,很自然地构成一幅“春山月涧图”;其中又织以清脆悦耳的春鸟之鸣,衬以涧中潺潺流水之声,娓娓婉婉,动人心扉,于是又仿佛和谐地奏出了一支优美的夜曲。诗中以动衬静,以音乐之美配画意之美,读后使人更觉春月的皎洁,春山的空旷,春夜的静谧,春涧的幽雅,春鸟的动听,一切景物都那么和谐得体,优美宜人。诗题作“鸟鸣涧”,大概就是本于这种意境的罢。

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擅长音乐,又信奉禅理,能以绘画、音乐之理通于诗。他善用精炼而自然、准确而又富于特征性的语言来写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形象鲜明,构成悠远而优美的意境。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题蓝田烟雨图》)这首诗就是把绘画艺术之美和音乐艺术之美融为一炉,把浪漫的艺术想象和清静的禅理之宗汇成一体,创造出优美意境的一个典范。

篇7:读王维的《鹿柴》有感

读王维的《鹿柴》有感

原创: 同尘

诗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也就是说,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据说《鹿柴》这首诗是王维的晚年之作,他历经坎坷磨难之后,晚年隐居在终南山的辋川峡谷中。他买下了宋之问当年的蓝田别墅,作为自己晚年隐居住所,称之为辋川别墅。而他所写的空山的场景,就是他在辋川生活的一段时间内,对辋川各个地方的一种描写,而鹿柴就在辋川山中。

那么王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王维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文章得名,诗惊天下,音乐出众还画得一手好画,当时在长安城红极一时。他奋发向上,怀着一心要为国家做一番大事业的宏图大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悲哀。

王维只得到了一个太乐丞的官职,历经宦海沉浮、战乱之苦、牢狱之灾,曾经的荣辱悲欢已成过往,世事的无常与人生的无奈让王维最终选择了逃离。终南山成为王维晚年的归隐之地。

诗的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透过这首诗,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只听其声不见人的`幽深空荡寂寥的山谷中,落曰的一抹金色的余辉照在幽暗的林中,又照在潮湿的青苔上,王维在驻足凝眸,他没有闲适游玩者的无忧无虑,也没有暗淡伤心者的愁眉苦脸,他一脸的淡然静静的观察,默默地思考着……  这最后的余辉并没带来暖意,转瞬即逝,而后不更加清冷静寂吗?

此时,可能他对人生的冷静思索。那些生命中绚丽的色彩与暗淡的时光,都如云烟缥缈而逝,一切都是虚无,都是空,这也是他的诗句中空的诠释吧。老年王维万事不关心,一心参佛,归隐终南山中,在此找到了内心恬淡与宁静。

我们不但学习王维的人生态度,还要学习王维的诗格。“他的五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才能写出满意的诗文。

作者简介

同尘,原名范殊芳,黑龙江人,性格恬淡喜欢读书,也喜欢去远方寻找一份美好。热爱朗诵,常用声音表达唯美文字。

篇8:送别唐王维的诗怎么读

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一起学习一下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送别古诗王维翻译,以及送别古诗王维赏析吧!

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

sòng bié

送别

wáng wéi

王维

shān zhōng xiāng sòng bà , rì mù yǎn chái fēi 。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chūn cǎo nián nián lǜ , wáng sūn guī bù guī 。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篇9:送别唐王维的诗怎么读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

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一起学习一下送别古诗王维带拼音版,送别古诗王维翻译,以及送别古诗王维赏析吧!

送别古诗王维赏析

《送别》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不得志”。诗中的第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之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

篇10:读木兰诗有感

《木兰诗》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如今已也是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佳故。同时,也有人在把它拍成一部电影或戏剧

在无数的战争中,出现了许多的英雄,在这些英雄当中,却出现了一位女英雄。这说明,在无数的英雄中,不仅只有男英雄,也会有女英雄出现。花木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木兰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应当在家做活,打仗本是男人的事。木兰本应当在家织补,然而却走上了为父而从军的路。这也是对人们宣布:男人能干的事,女人也能干,女人也不应该向男人低头。。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然而,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操办的是那么的井然有序读《木兰诗》有感读《木兰诗》有感。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也说明了木兰离家愈远思乡思亲就愈切。万里赴戎机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 女子哪里不如男? 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说明了木兰非常的机警和聪明,因为与木兰同行一同打仗和木兰一起出生入死的火伴都不知道木兰是女郎。

赞美了木兰聪明和机智,勇敢。替父从军的伟大精神

篇11:读木兰诗有感

说起花木兰有些人可能会想到一部制作精美的动画片,而这部动画其实是根据一首诗改编而来的,只不过加入了幻想的色彩。那么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真实的诗歌,来了解那个平凡而又不凡的女英雄花木兰。也许有些同学会对我这句话表示不理解,为何说平方而又不凡呢?我想买个关子到最后再给大家揭秘。说起花木兰有些人可能会想到一部制作精美的动画片,而这部动画其实是根据一首诗改编而来的,只不过加入了幻想的色彩。那么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真实的诗歌,来了解那个平凡而又不凡的女英雄花木兰。也许有些同学会对我这句话表示不理解,为何说平方而又不凡呢?我想买个关子到最后再给大家揭秘。

故事的开篇是木兰的'一声叹息,而后又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解释了木兰的叹息—可汗要征兵了。可家里能上战场的就只有年逾七旬的爷爷了。在夜半的时候爷爷为了适应战场,提前起来练武。可刚做了一半动作就全身无力了,在一旁的木兰看的极为不忍,于是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代替爷爷上战场。于是她就去买了各种需要的物品在清晨悄悄辞别家人去参军。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于战争取得了胜利,可汗决定封赏几位建功立业的将军,当问到木兰时,她放弃了留在朝廷的提议。请求能回到故乡。

花木兰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也到了我揭秘的时刻了。威慑么说花木兰平凡呢?因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子,会为自己的父亲去参军感到担忧和悲伤。在远方会思念家乡,跟现在的我们是一样的。但她有事不凡的,在得知年迈的父亲要去参军,毅然决定去代替父亲。在明知道去参军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在战场上更是九死一生的情况下还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魄力、勇气和孝心啊!那么长在新时代的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能再这样的情况下在做出这样果断的决定吗?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能!”不过你也不用为自己没有魄力而感到失落。因为为我们现在的年龄正是培养这些的好时机。只要从现在开始,已木兰的这种孝心为榜样,在未来的中国肯定会有更多的英雄诗篇的出现!

篇12:读海子诗有感

读海子诗有感

作者 | 冯燕

“……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这是海子抒情短诗《日记》中的小节,每每读来,总有想落泪的感觉,诗中透着无尽的悲凉与寂寞,实在无法想象,这样一位有着纯情与幻想,有着异于常人的奇思异想,有着特殊敏感的感受力,可誉为天才的诗人,居然在风华正茂时选择早夭,让人甚是惋惜,这个忧伤至死的诗人!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在安徽怀宁,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留下数量繁多的诗歌,其中有100多首极为精粹的短诗,读来令人觉得美不胜收,《北方的森林》、《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活在珍贵的人间》、《幸福的一日-----致秋天的花揪树》、《两座村庄》、《给母亲》、《秋天的祖国》、《十四行诗,玫瑰花园》等等,题材辽阔,奇致纯美,洋溢着大地本质的清新悠远。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性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

初读海子的诗,是收录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写于海子卧轨自杀前两个月。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世人的真诚祝愿。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适,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今天的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

虽然诗人在诗中想象着尘世的幸福生活,并用平白、温暖的话语表达了对每一个人的真挚祝福,但我分明感到在那份坦诚的语气中隐含的忧伤。联想两个月后诗人的自杀,内心总会涌现一份悲凉。

海子在《麦地》中这样写“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由此可见单薄的海子内心承担如斯大的忧伤。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姐姐,今夜我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一幕黑夜里的孤独,一处戈壁滩的荒凉,一个人的悲音不绝。除了死亡般的空寂,没有任何可以言说的东西。海子内心的寂寞是何等的巨大,这简直就是生命的黑洞,吞噬着海子内心的一切,人生百味在这里不停地流失,连握住一滴眼泪的力量都没有,在强大的自然与人类整体的'愚昧面前,我一无所有,发不出任何声音,这便是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姐姐,这样一个无限温暖的称谓,诗人内心极度渴望,呼唤着。这是唯一能替诗人抵挡无边无际寒冷的,但这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词汇……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

无可讳言,海子是独特的。他的诗歌,充满浪漫、敏感、纤细,甚至能让人产生怜惜的痛感。海子无疑是很让人同情的,他是可怜的,追求幸福到了死亡的绝路,活着的时候不被理解,甚至被当做神经病,曾有人评论他的作品“思维混乱,语言苍白,不值一读”,这种评价深深打击了他脆弱的心灵。

但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海子,喜欢他的诗,他的诗把我们带入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在这里,一切浮华退却,给我们的是一个清新自然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不需要我们去修饰,他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震撼,是心灵的洗涤。在他的笔下,流动的是最真实的清水,发出的是最诚挚的呐喊。

借用美国人西尔维娅。普拉的一句话“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实际等于诗人的再生。”,那么,春天,十个海子会再复生的,一定!

篇13:读七步诗有感

在三国.魏时期,曹操有两个很出色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弟弟曹植,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便想方设法害死曹植。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原来兄弟之情在权利面前时如此不堪一击的。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这首《七步诗》。

诗的意思是这样的: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羹。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后来,这首诗的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涵,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我觉得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它在教育着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因名利权力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

国家也一样,比如朝鲜和韩国,本来是同一个国家的,现在却弄到断绝一切关系的地步。朝鲜,这个国家的生活一直都处于低水平。两国的不团结,令周边的局势变得不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篇14:读七步诗有感

其实,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安定团结、和谐相处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每天早晨,妈妈都要让我背一首古诗。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首《七步诗》。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来历令人惊叹。作者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两人竞争王位。曹植很有才华,曹丕则为人圆滑,赢得了曹操的欢心,后来当了皇帝。因为嫉妒弟弟的才华就想治一治弟弟。便令曹植走七步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把弟弟杀掉。果然才华横溢的曹植便作出了这首《七步诗》。

这里面的豆是指作者曹植,而这里的豆萁就是指哥哥曹丕。这首诗的比喻用的十分贴切。曹丕因为嫉妒弟弟连亲情都忽略了,真是太残忍了。

如果我有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我一定会非常爱他,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珍惜亲情。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对安一的环境中过着贵公子生活,但颇有功名事业心。他一生所热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当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时,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灭“违命之蜀”,东灭“不臣之吴”,“混同宇内,以致太和”(《求自试表》)。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表现这种雄心壮志。《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在《y(鱼旦)篇》里,诗人自比为鸿鹄,把“势利惟是谋”的小人比为“不知江海流”的y(鱼旦)和“安识鸿鹄游”的燕雀。这些都表现了他追求理想和颖脱不群的性格。但由于诗人前后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现这方面内容的作品,其情调、风貌也有显著的差异。前期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裂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以《杂诗》为代表,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愤激不平之情。如《杂诗》其五:仆夫早严驾,吾行将远游。远游欲何之?吴国为我仇。将骋万里途,东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曹植后期备受迫害和压抑。《世说新语》载一个故事说,曹丕曾命他七步中为诗,不成则将行大法。他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很能表现他当时的处境。他的后期诗歌也主要是表现这种处境和心情。

作于黄初四年的《赠白马王彪》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当时诗人和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师朝会,任城王到京后不明不白地死去,诗人与白马王回返封地时,又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于是诗人“愤而成篇”,写下了这首赠诗。全诗共分七章,表现了丰富的复杂的感情。诗中如“鸱^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痛斥了迫使他们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表现了对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也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这首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阶级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义的。这首诗的抒情艺术水平也很高。诗人把复杂的感情,通过章章蝉联的轳辘体的形式,一步步抒发出来,极有层次。另外,诗人的感情虽然十分悲愤激切,却不是一味的直接倾诉,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或通过哀悼、劝勉等方式宕开去写,这就把感情表现得沉着从容,丰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转蓬为喻形象地描写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处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黄雀行》则表现了他对迫害的愤怒和反抗: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诗人以罗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个解救受难者的侠义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绪。曹丕即位就积极翦除曹植的羽翼,杀死了他的好友丁仪、丁M等,可见这样的诗是有现实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他的壮志,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只有《送应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连带写到友人所居的洛阳的残破。后期由于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渐能体会到一些下层人民的痛苦,才写出了个别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如《泰山梁甫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当时海边人民贫困生活的画面: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免翔我宇。

《杂诗》第二首则表现了对从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还写了不少情诗,如《七哀》、《美女篇》等。这些诗与表现壮志的诗风格明显不同,感情哀婉缠绵,与汉末古诗中的抒情诗极相近。《七哀》一首情调尢肖《古诗十九首》。这些诗中有一些可能寄托了诗人君臣不偶和怀才不遇的感情。

《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后,壮志不衰,转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也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贴切,并且常常以全篇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以转蓬飘荡喻流徙生活,以女无所归喻怀才不遇等。他的诗又注意对偶、炼字和声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诗句已暗合律诗的平仄,富于音乐性。此外曹植的诗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它们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诗增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曹植的辞赋也都是抒情小赋。《洛神赋》是他赋中的名作。这篇赋接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到诗人的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裂,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通过这些动作的描绘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划得十分突出。最后写到由于“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赠而去,和诗人失意追恋的心情,有深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流丽,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艺术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后一篇直抒怀抱,讥弹时人,文笔锋利简洁,也很能表现他自视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是两篇骈俪成分极重的文章。但它们都有一定的内容,而在形式上,对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间,并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错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与后来许多形式主义的骈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一篇,诗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间。

上一篇:非煤矿山年终总结  下一篇:乡镇信访维稳会议纪要

篇15:读《静夜诗》有感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首古诗,它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白,诗的内容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的.意思是:夜晚,李白打开了窗户,一轮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就象一层白霜。当我看到那轮明月时,不由得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明显地写出了李白思念故乡的情景。

篇16:读《今日诗》有感

可以想象,爱迪生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努力工作,为人类的科技发展出自己的一份力!

苏秦读书头悬梁,锥刺骨。觉得白天的.时间短,不能好好学习,而家中十分贫穷,买不起灯油,只能在白天抓紧时间,发奋学习。

一个寒冬的夜晚,苏秦觉得房中透亮,跑出去一看,原来,空中轻飘飘地下着晶莹透亮的雪花,苏秦灵机一动,把课本在雪花中一照,果然能看到书中的内容。

从此,每一个下雪天,他就会在门外,目不转睛地盯著书中的内容,刻苦学习。

这么伟大的科学家,古代著名的文学家,都这么珍惜每一分秒的时间,我们岂有浪费之道理呢!

 ;所以,同学们!珍惜时间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