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语录大全

关于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有感优秀 毛姆经典短篇集读后感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优秀(整理20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优秀,本文共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优秀

看了第一遍,有个很大的疑问?他为什么永远不缺优秀朋友、年轻女人,为什么创作激情永不枯竭,为什么临死让爱塔烧掉自己的杰作?

接着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着看着,艺术大师的人生之谜一点一点地解开了——

“思特里克兰德的精神一直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的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如果责备他没有这些感情,就象责备老虎凶暴残忍一样荒谬。”

有几人能做到这点呢?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正在宇宙的一片混乱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图案,正在笨拙地把它描摹下来,因为力不从心,心灵非常痛苦。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象是森林里的一头野兽,在一阵猛烈追猎后躺在那里休息。”

“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

真正的杰作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鲜为人知的,难怪爱塔遵照克兰德的遗愿烧掉作品。难怪作家毛姆发出了这样的共鸣:“作者应该从写作的乐趣中,从郁积在他心头的思想的发泄中取得写书的酬报。”

克兰德对画画的执着追求、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吸引着有思想的医生、作家、画家,他们成为了朋友;同时,漂亮的年轻女人勃朗什、爱塔,被他的从不报怨、从不沮丧、从不服输所征服,全然不顾他的无礼、贫穷甚至讥笑!心甘情愿地为他冒险,和他一起颠沛流离!

再读着读着,觉得书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周围随处可见、而自己以前并没留意:

比如:克兰德妻子贬低克兰德,并不是真心的想贬低,只是“好象由她自己说出他最大的缺点就可以保护他不受她朋友们的挖苦以的。”。

我们经常听到朋友们贬低亲近的人,大多都是情着这样的心态。

再如:“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不喜欢的事,做与不做,最大的不同就是“灵魂宁静”。

书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太多了!何时掀开,都象是在和知己倾吐心声,谈一会儿都会心旷神怡!

“好的作品让人颤抖、让人回味、让人悲观,悲观过后才能变得通透。”《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从这里望去,可以看见“激情”-------传递着心灵财富的天使,正在专注地发掘和引导普通人潜在的才能!不幸的是,四周都有它的天敌——物欲!是天敌消灭天使、还是天使消灭天敌?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篇2: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优秀

我们老祖宗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一位心有猛虎的人物,他被梦想的烈火紧紧包围,炽热的火焰将他的胸膛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吞噬,将他推入黑暗无边的牢笼中,他被理想鞭笞得体无完肤,他需要一个摆脱束缚喷薄欲望的出口,绘画成为他释放天性的完美利器。

四十多岁这个年纪,很尴尬。上有老下有小,钱财不多不少。斯特里克兰就在这样一个年纪下,开始了放弃一切追寻梦想的道路。他给妻子孩子留下聊以生存的钱,只身一人在巴黎绘画,饥一顿饱一顿,衣衫褴褛,形如乞丐。比起温暖温饱的家来说,这种放肆的生活反而助长了他嚣张跋扈的气焰和自私自利的性格。画得画就放置在阁楼上,不去推销也不售卖,捉襟见肘的时候借助朋友的帮忙,穷困潦倒得厉害。后来,从巴黎辗转到了塔希提的时候,他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娶了土著人爱塔为妻,安心作画,终于在临终前完成了他最满意的画作。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猛虎——高高在上如月亮般的梦想,谁都希望自己梦想成功的一天。心中涌动着无可言喻的力量,它在不断升起、冲突、翻腾,如那个朗朗如光的月亮看似近在眼前,实际远在天边,伸手触碰不到。梦想在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一个缺口,有人在里面看到了天堂,有人将它直接丢弃,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得到这股神奇的力量。

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在“我”的叙述中,描绘了两对追逐梦想的人儿,一对是斯特里克兰和斯特罗夫,另一对是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斯特罗夫也是一位画家,从小的时候绘画有点儿天赋,并且自学成才画作得过奖,他后来被送到专业绘画学校进行学习过。但是这样一位人儿却逐渐迷失了自我的绘画才能,随波逐流在茫茫的世俗中了。可是,他却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和一双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在他看来,斯特里克兰是个天才,是个不可多得的千里马。他尽心尽力,甚至贴钱贴妻子地去辅助斯特里克兰,即使被骂得狗血淋头,也仍然坚持去帮助他。斯特里克兰最后的成功一半必须归功于斯特罗夫,虽然这有些讽刺和好笑。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高更和梵高,两个赤城热爱绘画的天才,彼此渗透,彼此仇恨。

“我”在搜寻过世三年后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面穿插了亚伯拉罕和阿列克卡迈克尔的故事。亚伯拉罕医学界里的天才,在外科手术中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手,并且已经成功晋级为主任。他却意外地将唾手可得的荣耀丢弃在一边,独身去了亚历山大港。这个机会就留给了卡迈克尔,他获得了所有的一切——职位、财富、荣耀。当问亚伯拉罕后悔吗,他说他完全没有后悔,他别无所求,他的生活很完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帝送给他得以天下的荣耀,他喜欢的是归于平静的生活,他爱上的是趋于平衡的内心力量。

每个人对于梦想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斯特里克兰穷尽一生,只是为了完成心目中最完美的画卷。亚伯拉罕希望得到平静的生活。他俩都是成功的,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一个舍弃了温饱安全的家庭,一个放弃了飞黄腾达的机会。

篇3:读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有感优秀

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位很普通的证券交易员,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过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有点爱慕虚荣,两个孩子也健康快乐。他真应该满足于人世的快乐,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有前途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么专长绘画。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最后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顾他,帮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确实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是你我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梦想,可以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我们认为非常荒唐和绝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是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壮举,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释迦摩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见了人间有生老病死,于是他开始痛苦。换作别人,也许过几天就想开了,该干嘛还干嘛!可是他们这类人就是疯狂。好像孙悟空,本来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到了一点仙术,威胁阎王爷让他长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马温,他还不知足,终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稳。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爱折腾的命,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这类人,每个人都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对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安之若素,虽然少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一些热闹。我们就会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没有一丝波澜,更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为什么我们喜欢大海,为什么也惊叹流星,更加欣赏激流勇进的快艇。因为生活需要活力,人生也需要波澜。如果大雁不再翱翔在蓝天,骏马不再奔驰在草原,海燕不再与海浪搏击,天空不再有雨后的彩虹,生活还有什么趣味。也许你会说,让他们去搏击吧,我只负责看热闹。这种人应该是大多数,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也想跃跃欲试,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只要时机成熟,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

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则是现实的代表。每个人都在被生活塑造,也被社会贴上不同的标签。有的标签很合适,即使是六便士,也每天快乐。有的标签贴错了,但是由于贴的太紧撕不下来,或是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撕下来,也就这样一直贴下去了。即使你是月亮,也可能被贴错了标签,所以月亮也会有缺憾,月光也似泪水不断地抛洒。

篇4:读毛姆小说《刀锋》《月亮与六便士》有感:那些游手好闲的“晃膀子”

毛姆的小说《刀锋》《月亮与六便士 》里,就有这样不同常人的晃膀子之人。他的笔下,总是有那么多非常另类的人物,他半真半假的用调侃或讥讽的口吻描写着,却又是那么的感人至深,发人深思。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读这本书的感受吧。

一度怀疑译者那句“晃膀子”有点太中国化,用眉山土话,类似于“逛子娃儿”。

通指那些游手好闲之人。

在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的小说《刀锋》《月亮与六便士 》里,就有这样不同常人的晃膀子之人。

这是一个非常有态度和责任感的作家,他的笔下,总是有那么多非常另类的人物,他半真半假的用调侃或讥讽的口吻描写着,却又是那么的感人至深,发人深思。

《月亮与六便士》取材于法国 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经历,后人认为作家有丑化之嫌,不过,在小说里,随时都可见作家对高更的敬佩。或者说对这样有追求的人的由衷敬意。以高更为蓝本的画家思特里克兰德原本是一家证券公司经理,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生活富足,事业顺利,突然一天他离家出走,因为他感觉这样的生活缺乏活力,不是他所想要的。

他想要做什么呢?想学画画!

一个中年人,突然一天想学画画,从此抛妻别子,经历贫穷、饥饿、疾病,众亲叛离,流落在一个小岛上和土著人生活在一起。

看起来那么荒.唐那么不切实际,但是在他死后他的画作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活着的时候没人看好他的画,他死后,他的画价值连城。

为了他自己认为的理想,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痛苦。

作家在小说里对艺术和生活的各种冲突做了深刻的描写,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之心。

你可以不喜欢甚至反感小说里的主人翁,但是你无论如何都 不可能不敬佩他!

《刀锋》取材于剑桥大学哲学教授维特斯坦,小说写了一个曾经参加一次大战的美国青年飞行员拉里,在一次战役中他的好友为了救他而死,拉里因此陷入困惑和迷蒙。弄不清楚世界为什么有恶和不幸,复员后他只依靠微薄的津贴生活,不肯进大学不肯就业 。用他自己的话,就想过:“晃膀子”的生活!过常人眼里的游手好闲的生活!!为此他和漂亮的未婚妻解约,漫游世界各地,在印度找到吠陀经哲学,了悟人生返回美国,过着隐士般的生活。

和《月亮与六便士》不同, 拉里像个普通人,最终也是平平淡淡。但是他一直想努力寻找的答案,不正是我们很多人也偶尔思考过的吗?

------他想知道,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为什么有那么多恶?

我们的灵魂会不会灭?

他和他们那类人,从来不会把钱、名、利看得重要,一点不放在眼里,他们每天只喜欢学习、思考,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

获得知识才是他们的最终乐趣。

这一切看起来都那么不切实际,但是在他们眼里,这些都充满乐趣!

这是一些有高贵灵魂的人 !

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我们焦虑得如同烂泥的生活才显得有意义,我们的平庸的心灵才会得安慰和提升。

一个人缺什么就喜欢补什么,我一直特别留意和关注这类群体,这些不同于我们常人的精神极其丰富的高人,他们隐士一般的隐藏于我们的生活,令人敬佩!

这是一种极端高尚品质的人,是值得我们怀念和尊敬的人。

篇5: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小说《月亮和六便士》讲述的主人公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追求自己艺术的故事。我从中也明白了,人短暂的一生中,做内心想做的事,才是真正的快乐。

选择此书,因为它被世人认可。

经过时间检验仍被称赞的书,就仿佛一个被人敬仰的人,面对被人敬仰的人和不足一提的人,心境肯定会不同——你会不由自主带一些崇拜、信任、紧张、庄重。

读此书比读其它书更慢,因为我会更多的回读、记录、思考。

才看到序言,我就有好多想说的话。看到“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社会与自我”,我忽然感到,以前自己说理想与现实不相容,只是指工作与兴趣不相符,时间受工作占用,不自由。如今看来,这是何等肤浅?不工作只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是不可能,甚至唾手可得,但很多人,往往在此上要加一个衣食富足。

世人都有不劳而获的期待,或是空想,假若实现,那人类必定灭亡。而给你足够吃的粮食,足够穿的衣,让你做你想做的事,你想做什么?

看到“爱的虚幻与真实”,我想到:我爱过,那种受内心驱使的爱过,可我认为,那是一种沦陷,并不长久。爱情,只是生活中的小部分。

看到“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心声:当你完成了最伟大的作品,它便离你而去,因为艺术的最高诉求并非任何实体,而是那遥不可及的精神的涅槃。”我想:阅读的过程,是打开牢笼的过程,请别害怕,被黑暗中的人所惧怕的光明。

看到“这种人的‘伟大’来源于他们的地位,而非品质”、“崇拜者的奉迎和批评者的藐视也许没什么两样”、“艺术是情感的体现,情之所至,人人都能够理解”、“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渴望一种桀骜不驯的旅程。这样的安逸,让我恐惧。”、“要我说,他们的学识有余,涵养不足。”、“他们的激情苍白无力,他们的梦想枯燥乏味。”、“文明践行一种奇怪的才智:他们把短暂的生命,浪费在琐碎的事物上”……我就会反思自己。

可是,这些反思似乎并不深刻,看完书隔了三天我来写此篇读后感或者叫做读书笔记的东西,我不知道自己想写些什么。

作者围绕着主人翁斯特里克兰,写了他前后两种不同性格所造成的几乎完全对立的人生。

第一种,是普通人的生活写照:做着一份普通的工作,与妻子过着平淡如水的生活,并和可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看上去是那么符合世俗意义的幸福。

第二种,从斯特里克兰选择不告而别开始,仿佛一声令下,他变为了一个绝对冷漠、决绝、固执的人。他只活在精神世界里,仿佛有创造美——画出杰作——的使命。他不需要怜悯,不需要赞美,他不为曾经的家人有半分烦恼和后悔,更不为陌生女人的诱惑而心动。世人的欲望也好,烦恼也罢,对他来说都不存在。他只管画画,吃不饱穿不暖生病都不算什么,只要饿不死可以继续画就好。这样的状态,很是极端,也可称为纯粹吧。纯粹的理想,纯粹的想创造美。

而现实社会,讲究规矩,讲究名誉,讲究吃喝,所以他们眼里的斯特里克兰,令人讨厌。不礼貌、脏兮兮、没钱没地位,画的画也不被理解,所以他被人嘲笑,被人厌恶。

可在他眼里,世人都是愚蠢的人,他们的一切举动他都不放眼里。

他和世界是对立的。这样的他,在到达他最后故去的那座小岛后,不被怀疑,不被嘲笑,大家懂得给彼此空间,懂得“存异”,他甚至还娶了一个当地土著人当老婆,生了孩子,过着简单惬意的日子。那个土著女人,她长得漂亮,洁身自好,不在乎形式,她也不在乎斯特里克兰是否有钱,是否帅气,是否显得彬彬有礼,她爱的是没有任何装饰的他。在主人翁得了麻风病以后,她依然能做到不离不弃,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为此,斯特里克兰的晚年便没有那般悲凉,但就算没有土著女人,恐怕他也不会觉得自己可怜。

直到斯特里克兰去世后,他原本并不被世人看好的画成了珍宝。而他最珍贵的一副巨作——画在他在岛上屋子里的杰作,他命令他的土著女人在他死后将之付之一炬。

篇6: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1200字

原创: 雁回西楼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小说,是英国作家毛姆创作的。该书以法国画家高更为原型,描述了在英国称霸世界的时代,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人民可谓安居乐业的社会背景下,有一位年近40的经纪人斯特里却突然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未留下分文就只身远赴巴黎不顾任何世俗秩序只想着画画的故事。

这本小说之所以如此有名,在于毛姆通过这本书中向读者也是向他自己提出了一个人生问题:在理想和现实不能两全的时候,你是选择仰望月亮(理想),还是选择低头捡取便士(世俗)?

由此,也延伸了我们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什么才是成功?难道满足世俗规定的权钱标准就是成功?还是为自己而活才是成功?

再继续深思,我们也会深入思考这样一个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自己一直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摇摆不定,但更多的行为还是偏向于世俗的规则,应该说,是选择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轨迹。然而,在这条算是安全稳定的生活轨道中,我又时常置现实的便士于不顾,去做一些在世俗眼中不那么理性的行为,以此来缓解我追随社会潮流的心理疲惫,试图在拾取便士的间隙抬头仰望那轮月亮。我没有斯特里的天赋,也没有斯特里淡然面对世俗批判的勇气,更没有斯特里对于追求月亮的坚韧。自然的,在追求月亮的道路上,我永远也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在捡取便士的道路上,因为我的不理性行为,时常偏离了方向,我也不能比旁人捡到更多的便士。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不想定义何为成功。世上本来就没有既定的成功,现实意义上的成功,不过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自我定义的一种人生目标,而这并不是成功的本意,更不是成功的唯一解释。只希望,大家在面对异于自己的价值观时,能够更加宽容,尊重他人的选择,在没有危害到他人的情况下,接受不同于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的存在。例如,在选择结婚与不婚的生活方士时,两者的选项都是平行的,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亦没有高低上下之分。选择结婚的人不要给不婚的人施加压力,或者视他们为异类。选择不婚的人,也不用认为自己的选择更加前卫,鄙视结婚的人都是老古董。选择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就像我们选择吃苹果还是香蕉一样普通。

第三个问题,关于人生的终极意义。有时候看多了太宏观层面的东西,比如看了类似《三体》的宇宙层面的科幻小说,看了类似《人类简史》这种全人类的起源经过,就常常会怀疑人生是否有意义。这种怀疑和思考往往会得出一个很消极的结论: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不止一个人的人生没有意义,全人类的存在对于宇宙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看,似乎,全人类存在的.价值只在于完成了一个物种基因的延续。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国家、社会、金钱、权利、公司、法律等等都是一种虚无,是人类自己虚构出来的幻象,只存在于我们的意念中。之所以现在的社会还能够正常运转,只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即让绝大多数人都相信这种幻象是真实存在的。

但,这只是从宏观角度来考虑而得出的结论。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我认为人生还是存在意义的。不仅整个人生有意义,就是今天的晚餐对我来说都是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多样化,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趋从,不盲从,活出真实的自己;多体验,多探索,丰富生命的色彩;去沉淀,去积累,积攒生活的厚度。

独一无二的我,才是有意义的生命。

段芳娥

11月4日于仁化

注:雁回西楼=曲项向天歌,曲项向天歌=段芳娥,所以,雁回西楼=段芳娥。

篇7: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800字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一文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毛姆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在不惑之年,为了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奔赴巴黎学画。在异国他乡,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创作作品无人欣赏,在经历了种种遭遇后,他厌倦了人类文明世界,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和当地女子结婚生子。在哪个乳伊甸园般的世界,他创作了一系列不朽之作。好景不长,他得了绝症。当生气从他体内一点点抽离的时,他耗尽力气在木屋地板、墙壁画下了一副骇世大作。临死之际,他却让妻子把这最后一副作品烧掉了。

文中斯特里克兰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告诉你我必须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他那对画画的热忱,激烈的感情和坚定的意志,让人心生感叹。主角斯特里克兰40岁之前的人生一直是按部就班的,他循规蹈矩。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突然在一天做出了离经叛道的行为:抛弃幸福美满的家庭,放弃优渥舒适的生活,去寻找心目中的“月亮”,去追寻精神上的伊甸园。他对家庭冷漠无情,对艺术如痴如醉。他逃离文明世界,遁迹荒岛追寻自我。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的冲突,社会与自我的摩擦,感情与理智的反差。在斯特里克兰这个“疯子画家”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毛姆刻画了一个挣脱现实桎梏,遵循内心声音,所以艺术感召的底层画家形象。他在描写斯特里克兰粗鄙、无情的同时,也刻画出了其令人望尘莫及的.精神需求,超凡意志力和创作激情。我认为主角斯特里克兰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更甚者不是一个好画家,但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追梦人。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倾尽余生之力,创作出最后那幅伟大的画作。

理想瘀现实似乎总是难得两全其美,有时它们甚至会站在对立的天平两端。书名中的“六便士”是指当时英国价值很低的银币,它代表着残酷的现实和世俗的物质;而“月亮”则高高在上,象征这理想和自由,是诗和远方。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如果暂时无法做到理想与现实一致,那么也要尽量让现实时刻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枕着六便士,也不要忘记抬头看着月亮。

篇8: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18会计1班   苏家美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题记

老实说,毛姆真是一个嗦的作者。一本书五十六章,前五章就没出现主人公,那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一度让我想弃文。但是,他却总是用别人不经意的提及,描绘出了40岁之前的那个查尔斯。

那个做着一份高薪工作,左右逢源,娶了一个贤惠老婆,通情达理,拥有一对可爱孩子,聪明伶俐的查尔斯。仿佛是上帝眷顾的男人,什么便宜都占了,着实让人羡慕。但是,他放弃了,更确切的说是抛弃了。他抛弃40岁所拥有的一切,让人追逐一生的东西,他把自己裹成一个蛹,与外界隔离,不问世事,只用尽全力去破开绘画的大门。

他很是冷漠、无情。他破坏了一个家庭,害死了一个女人,他满嘴粗话,不顾及任何人的`情面,没有一点点欧洲人的绅士风度,你绝对看不出他原来居然是个债券经纪人。

当看到他破坏一个家庭,满不在乎一个人的生命时,恨不得站在他的面前,用力戳着他的脑袋,让他的脸和地面来个亲密接触,让他知道什么对是生命的敬畏之心。但是,我想查尔斯只会轻飘飘的一瞥,然后粗鲁的说:他妈的,让他们去死,或者吝啬的不分给你一个眼神,把你当做空气。

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许是他身上的那种颓靡气息,总是吸引一个又一个女人的投身,但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

毛姆用他犀利的语言分析着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血淋淋的割开肉体,剖析着他们的灵魂。

书名是《月亮与六便士》,但是文中却没有出现几次月亮、六便士。只有当读完这本书,合上扉页,脑海回忆着,才会恍然大悟,会有那种浓浓的羡慕溢出,人生在世,有多少人会成为那个携着月亮的流浪汉。

理想与现实之间太多东西说不清,平凡与不平凡之间也是个人的取舍。如果是我,我很乐意追寻人生的意义,不管这个意义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篇9: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是有人评价毛姆的另一本小说《人性的枷锁》中主人菲利普时说的,说他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所以就用《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了。

看完书后我其实又看了很多书评,大多是鼓励人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想很伟大,可我并不喜欢这本书,因为书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渣男,我想如果我的周围有这样的人,我不会觉得他是个为了理想不懈追求的人,他只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将理想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月亮,是远在天边的理想,是美好高尚的。六便士,是平凡的现实生活,是约束不自由的。看完这本书后,我想每个人可能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月亮与六便士究竟哪一个更重要?有人说,月亮很美好,但六便士是前提和基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也有人说,就因为大多数人选择了六便士,月亮才显得更加珍贵。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等我攒够了六便士后,再去感受下洒满肩膀的白月光。

篇10: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背景: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为什么不喜欢他?

主要原因有二:

一、我无法接受他的三观,就抢朋友妻子这件事来谈,虽然朋友跟妻子之间并没有爱情,虽然是妻子自愿,虽然各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但为何单单选择直接住在一起这样最粗鲁的方式,给彼此保留一些颜面不好吗?毕竟朋友是巴心巴肠对他。最可怕的是,利用过后果断抛弃。

二、没有责任感,过于随心所欲。既为人夫,既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就应该承担起责任,什么不辞而别,看似潇洒,实则愚蠢,所配之花叫奇葩。

关于敬佩:我不喜欢他的原因体现着一些世俗,而此书全篇仿佛就是在与这样的世俗抗争。这样不惧世俗,追求梦想的他,该是值得敬佩。我越觉得他不堪,越对他崇拜。身边这样的人几乎不存在,即便是有,也少决绝。

大部分人都在按部就班的过着自己的人生,这并不可悲,但终会可能会有些遗憾。

月亮与六便士: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他想用半生纯粹追求月亮,可文中的他那没有六便士支撑的追求月亮之路极其难走,且终究他向六便士低了头(与爱塔幸福的生活)。

此书,带给我的冲击并非让我觉得我的人生有什么不可,而是让我知道了以六便士为根基,多抬头看看月亮,二者多多平衡。这是深刻的,深远的。

篇11: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人这一生到底该怎么过?好像一路走过来都是选择,不管选哪个都是后悔。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我们都是在现实中挣扎奔跑的人,而他眼中只看到了理想。通往理想的路从来都不好走,可是只有精神在,毅力在,就会改变现状。

妈妈说确实如此,一路走来,小时候小学毕业面临选择,同学们各奔东西,但是十几年之后大家的选择就会各有不同,等三年初中又开始选择,大家奋斗三年之后又面临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未来,尽管我们小时候都是在一个小学学习一样的知识,但是十几年过去,我们经历的不同,人生的路不同。所以妈妈才会为我焦虑,而我并没有感到恐慌,生活很美好有什么可顾虑。

最近在看奥运比赛,都是佼佼者,有年轻人有中年人还有老年人,都在参加着这个全世界的比赛,感觉真是新奇,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进入到这个圈子里来的呢?看了他们的简历,有选择,有机缘才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方向。表面上看他们轻而易举的拿到了世界冠军的奖牌,但是背后他们付出的汗水是我们不能想象的。但是不管怎样,如果我们不想被生活所选择,就不如从现在开始,去做那个主动选择生活的人。扭转一下乾坤。

生活就是顾此失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小说的主人公从小喜欢画画,相当一个画家,可是他的父亲并不同意认为画画没前途,坚持让他做生意,他的梦想就搁置了,想着总有一天一切顺利就可以重操旧业拾起画笔,但是现实生活并不给你喘息的机会,他在伦敦一家证券工作,结婚生子,日复一日,生活的压力压抑着他对画画的渴望,他不能这样一直过下去,没有人生目标的日子,他决定拿起画笔去巴黎寻梦,他留下一封信就去闯荡巴黎了,留下妻儿。

每一种自由都是有成本的,每一种生活,都是有遗憾的',每一种选择都会让你后悔,但是你能做到的就是认清自己想走的路,承担起相应的后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自己的选择自己受着。也许虽然以后会后悔,但是当下是欣慰的。小说的主人公为了画画,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努力学习画画,但是画作并不被人赏识,无法赚钱,无法生活,日子越来越难熬,他越来越瘦,最后奄奄一息,还好有朋友及时发现并解救了他。就算这样他也放弃他之前的安稳生活,在巴黎卖苦力,做推销,搬运工,他之前的职业为什么不能在巴黎帮助他呢?不明白那个时代的生活。他的执着在于画画,对于物质生活享受都不看重,这也许才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灵魂吧,我看好多艺术家都是饥寒交迫的过日子,等过个几十年几百年他们的作品开始有名了。

小说的主人公明知道前路荆棘依然选择,这就是他觉得幸福的生活吧。他的日子过得并不舒服,他的晚年是在一个小岛上度过,但是他一直和病魔斗争,尽管这样他一直醉心于画画,哪怕他双目已经失明,所剩时光不多,他都要画画。小说的主人公其实有一个原型,他就是印象派画家高更。在外人看来看不透的他们,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原来人生路上真有这么一种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存在着。

篇12: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而《月亮与六便士》正是这样一本“遇上方知有”的书。

一书一世界,字字皆匠心。《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这位大文豪最负盛名的一本小说。从流动的故事中观人性的枷锁,以主人公查尔斯之口语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我听到故事后不禁地问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心平气和,怎么能叫作践自己?”做一个有名的外科医生,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月亮是他饱含浪漫色彩的高尚理想,而六便士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在毛姆的精神世界里,查尔斯带着自己的“月亮”随大火逝去,而月光却永远的洒向了人间。短短十几万字将这个传奇人物描绘的淋漓尽致。

抬头便是月亮,满眼皆是星光。即将毕业的我们,正处于最好的年华,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时的我们自然是能看见头顶的月亮,可若干年后呢?是否会被物欲横流所吞噬,风尘仆仆,紧紧攥着六便士呢?中科院博士黄国平在博士答辩中写道:几十年的求学经历、读书就是他的月亮。年过半百,历经沧桑,仍初心不改,归来还是少年。王振义一生呕心沥血研制特效药,却分毫不取,牡丹花开两袖清,“大爱”就是他的月亮。湖南女孩钟芳蓉高分“屈就”历史系,对古籍文物的'热爱就是她的月亮。无论何时,不论何处,是前辈还是同你我一样的青年,都有人始终抬头仰望月亮,满眼皆是星光。查尔斯是毛姆内心的展现。也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侧影。

你望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你亦如是。心中有月亮的人才能真正的被月光所照到。翻开《月亮与六便士》,你从中看见一个为理想而坚持的查尔斯映射的就是一个不甘堕落的自己。五月是草长莺飞,是夏花萌动,而未来是万丈青山,星辰大海。愿这个夏天我们都能站在月亮升起的地方。

抬头便是月亮,满眼都是星光。我想这是对即将毕业的我们最好的寄语。

篇13: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主要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德——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家庭美满,有个贤惠的老婆与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他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多半无趣无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了,据说他去了巴黎,从零开始学画画。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抛妻弃子被人误以为是出轨,令人匪夷所思,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是放到现实生活里,他没准儿就会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事实上确实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而且疯的不轻啊。

但是我觉得是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胆量与魄力做出这样大胆的选择,人们多半是害怕良心不安,害怕道德谴责,害怕失去所有的舒适与优越感,更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与闲言碎语地嘲笑与指责。

但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真的就放下了一切,远走他乡,过上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开始潜心研究画画这门艺术。

他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甚至有时身无分文,好几天都饿着肚子,无论怎样贫困也阻挡不了他创作的热情。我想这个人对绘画大概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尽管别人看不起他,看不懂他的画,那也无所谓,那得有多么超凡脱俗的意志力,才能抵制住物质享受的诱惑,才能挡住别人鄙视的眼光。我们的主人公好像对物质要求特别低,吃穿住无论多么差都不是问题,而且别人的评价意见丝毫影响不了他,简直就是冷血无情。他终竟是没有摆摊性的欲望,他的冷酷无情害死了朋友之妻,令人深恶痛绝,然而他却不为所动,真的很难理解这位艺术家的怪诞离奇的思维模式。在他人生最后阶段,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他以顽强毅力完成了毕生最得意的绝世佳作却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真是令人惋惜的同时又一次被他无畏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所震撼。他不在乎名利,名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是不是个绘画天才)。仿佛他倾其一生心血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生命终结之前他终于完成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然而他眼睛瞎了,得了绝症,一切都无所畏……他为了追求艺术不惜一切的勇气令人钦佩,如果哪个普通人哪怕有他五十分之一的勇气与执着也能干成一件事了。

正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深深陷在泥土里,象征世俗的生活。当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按部就班过着平庸乏味的生活时,他们眼中盯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有斯特里克兰德抬头看见了天上皎洁的月亮,他倾尽全力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生活。

什么样的人生算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与意义,我只想说: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本来无可厚非,但人生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篇14: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心得感悟

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之后,我会思考,《月亮与六便士》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坊间流传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月亮”实在不足以回答我的疑惑。书中从未提到过月亮一词,而便士,除了说男主穷到“nopenny”外,也为频繁出现过。虽说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便士代表现实,但作者并未做出评判。“满地六便士”的论断,明显有倾向“月亮”的态度。据传说,毛姆听了一位朋友的玩笑话“人们仰望月亮时往往忘了脚下的六便士”,觉得很有趣,便以《月亮与六便士》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就传说而言,似乎是讽刺了理想主义者。存在两个矛盾论断,我们不能取一个观点而强迫自己相信。所以,呼吁理想主义并非本书意图。细想来,我觉得,这本书呈献给读者的是他们不曾企及的,甚至不敢想象的生活——艺术的、孤独的、本真的生活。当我们身负重木,不断为自己铺路架桥,小心翼翼地一步步靠近宫殿时,毛姆先生拍拍我们的肩膀,拿手一指,一个全身赤裸在原始森林里奔跑的红胡子男人进入我们的视野,他自由而健康,疯狂而纯粹,他注定灭亡,却享受了最酣畅淋漓的人生。负重的人们不禁惊呼,奥,原来人生还有这么种活法儿。

这是个令人焦虑的时代,人们苦心孤诣渴望世俗的成功,甚至将幸福与成功画了等号,殊不知,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浪费的幸福及其不知不觉形成的执拗思维,早已成为成功所不能弥补的损失。有时我们需要审视不同的活法儿,这些活法儿为我们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坚持自我的勇气和源源不断的热情。

主人公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证券经理人,上流社会的成功人士,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可以让妻子在家中举办文学沙龙。在一次家庭旅行后,斯特里克兰德竟然抛妻弃子独自跑到巴黎,仅仅给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可怜的全职贵妇查尔斯太太不得不自力更生,经过几年的挣扎,她开了一爿抄写店,最终又渐渐回到富裕的轨道上来,将女儿嫁给炮兵上校,儿子也成为了上层人士。作为伟大的再创业典范,查尔斯太太已经是传奇,而斯特里克兰德的故事却背道而驰。

篇15:2022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我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毛姆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单枪匹马的战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又孤独的离开。尽管在人生中的不同时间段都会有人来陪我们走过一段生命旅程,但是没有谁会是谁永远的陪伴,我们注定孤独的走过自己的一生。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孤独,不是做一些事没有人陪伴,而是做一些事没有人理解。我们当中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在执着地希望被人所理解、所承认,但这个愿望似乎很难达成。

现实社会中的钟子期和伯乐总是那么的可遇而不可求。可是不被理解,不被承认又如何,只要我们遵从自己的内心,过着我们自己心中所想的生活,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无论如何,请一定要记住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都只是滚滚向前的时代浪潮里微不足道的一员,我们疲于生计,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索然无味的生活。

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主人公是个疯子,他不仅放弃了体面的工作,还抛弃了自己的妻儿,而这仅仅只是因为他头脑中突然冒出的一个荒诞的想法。但是现在我却认为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勇敢的人,在众人都只看见满地的六便士时,斯特里克兰德却抬头看见了自己的月光,为此他抛下一切不停的流浪,最终流浪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了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

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渐渐磨平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耐心,我们不再对安稳生活以外的东西产生兴趣,我们慢慢地成为了一个个只会赚钱的机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那样一轮明月,那样一方田野,但未必人人都会有像斯特里克兰德那样放弃一切重新开始的勇气。

也许只是我们心中某一时刻突然冒出的想法,也许我们会觉得它很荒诞,但是人的一生总要为了些什么。

篇16: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心得

你肯定有这样一个朋友吧:在银行工作,长得一般,业务凑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但如果开口说话,说的话也多半无趣无味——总之形象非常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事实上你肯定有不止一个这样的朋友,事实上你自己没准就是这样的人。

你能想象这个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家出走了吗?然后等你再听说他的消息时,据说他已经到了巴黎,正从头开始学画画,要做一个画家。

你很难想象,环顾我四周所有具有上述特征的朋友,我也不能。但是毛姆却写了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查尔斯。在留下一张内容为“晚饭准备好了”的纸条之后,他离开了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去了巴黎。那一年他40岁,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身上只有100块钱。

但,这并不是一个追梦人如何历经艰险实现辉煌的励志故事。如果是这样一个故事,这个男主角应该20出头,英俊潇洒,在书中碰上一个有钱人的漂亮女儿,当然肯定也会碰上一个嫉妒他才华的小人,该小人势必要跟他争夺那位小姐,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男主角成为大亨,有情人也终成眷属。

《月亮和六便士》却不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全世界都在追逐着梦想,查尔斯却在追逐他的噩运。好吧,这两件事其实没那么不同,被梦想俘虏的人就是在追逐自己的噩运。当然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爸爸妈妈说”、“老师说”、“电视报纸说”里被说出来的那个蓝图,不是蓝领白领之上的那个金领,不是猎人给麻雀设的圈套里的那点米粒。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定格在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对,那时他已经失明,只能聆听颜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风,红色是尖叫。我承认,此情此景不能唤起我丝毫的怜悯,因为心中唯有敬畏——骇然与敬畏。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宁静。我想这就是传说中的胜利。虽不信神,我想这就是那个人们应当在胸前划一个十字架说“阿门”的情景。

篇17: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书感想

生活中也许我们能够忍受孤独、寂寞,也能够忍受谎言甚至背叛,但是却无法忍受观念不同,更无法打败理想不同而产生的背离。很多人分手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和利,也不是不能容忍对方的缺点,只是简简单单地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与薛宝钗,其实宝玉是喜欢宝钗的,她举止端庄,容貌出众,说话很条理,做事有分寸。特别是宝钗会体贴人,对老太太问寒问暖,对母亲恭敬孝顺,对王夫人和凤姐更是有求必应。可是宝玉只是喜欢她外在的东西,看见宝钗露出雪白的粉嫩的臂膀,却想如果换成林妹妹,也许自己会摸一把。可见宝玉对宝钗根本就无非分之想,更讨厌她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

或许人性本来就是相通的,地球本来也是圆的,所以英国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里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也是如此,甚至结局都有些相似。宝玉是抛弃了娇妻薛宝钗当了和尚,他是告别了糟糠之妻,去追求自己所谓的理想。

那么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故事梗概。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本来是一位很普通的证券交易员,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只不过与大多数女性一样,有点爱慕虚荣,两个孩子也健康快乐。他真应该满足于人世的快乐,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有前途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人们都以为他有了外遇,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而且他以前根本不怎么专长绘画。

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的画作也完全没有品味,除了个别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一个小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他似乎很知足,只要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最后他感染了病,而且又成了盲人。新婚妻子一直照顾他,帮助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后来他身体溃烂而死,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

故事似乎很荒唐,也确实是艺术的再创造,但是你我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人。为了追求梦想,可以抛弃所有的荣华富贵,可以做出我们认为非常荒唐和绝情的事情,比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可是对他个人来说,是一次壮举,一次人生的涅槃。

再比如释迦摩尼,他本来是一位王子,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忽然有一天出城,他看见了人间有生老病死,于是他开始痛苦。换作别人,也许过几天就想开了,该干嘛还干嘛!可是他们这类人就是疯狂。好像孙悟空,本来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学到了一点仙术,威胁阎王爷让他长生不死,玉皇大帝又封他做了弼马温,他还不知足,终于被如来佛压在了五指山下才安稳。

所以有些人天生的就是爱折腾的命,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可是如果世界缺少了这类人,每个人都满足于享受安逸的生活,都对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安之若素,虽然少了很多麻烦,却也失去了一些热闹。我们就会在一潭死水中生活,没有一丝波澜,更不会掀起惊涛骇浪。

篇18:中学生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800字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看透人生的智者。人至中年,正是“四十而不惑”的年纪,他拥有一位贤惠的妻子和一双可爱的儿女,虽然平凡,但也算是过得安稳自在。

但正是在这本该安定下来的年纪,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座温暖的围城,做出了一个“惊世之举”——学画。

这在旁人看来是极其匪夷所思的。现实生活面前,梦想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原本生活富足的他竟为了多一些钱买油彩而忍饥挨饿,衣衫褴褛,可画出的作品却无人赏识,这更是可笑至极。

他就如一朵盛开的矢车菊,突然衰败了。书中的“我”曾对他的选择不屑一顾,每每相见,总免不了冷嘲热讽,并一次次地劝说他“回归正道”。但斯特里克兰德只是笑笑,从没接受过“我的”好心建议,“我知道自己不是个伟大的画家,”他对“我”说,“我不是米开朗琪罗,不是的,但我又有我自己的东西。”

想起那个说着“当我坐在那架破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的海顿,我突然觉得有些懂他了。

幸运之神总会眷顾那些永不放弃的跋涉者。结果自是了然,斯特里克兰德最终成功了,画作被人争相购买。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他凭何成功?毛姆说:人们常常发现一位离了职的首相,当年只不过是个大言不惭的演说家;一个卸甲归田的将军,无非是个平淡乏味的市井英雄。由此可见,成功不该有一个人的外在来定义。

依我来看,内心中最本质,最纯粹的梦想的坚持造就了斯特里克兰德,如他所言:“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斯特里克兰德原来只是一位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如果没有对梦想的不懈追求,他最终只能埋没于茫茫人海之中。然而他的执着促使他顶住了旁人的非议,毅然踏上了作画之路,最终脱颖而出。

拜伦不是也曾说:“虽然那紧张的桅杆要像芦苇般摇晃,虽然那破裂的船篷会在大风中乱飘,然而我还是不得不流浪去他乡,因为我像从岩石上掉下来的一颗草,将在海洋上漂泊,不管风暴多么凶,浪头多么高。”我想,这世界上勇敢的流浪者其实并不是如我们认为地那般少。

追寻梦想的路本就不是康庄大道,多少人因为无法忍受这份煎熬与等待,经受不起他人的冷嘲热讽,选择了向生活卑躬屈膝,错失了接受阳光洗礼的良机。虽然斯特里克兰德不赞同康德的“凡人立身行事,务使每一行为堪为万人楷模”的观点,但他确实应为当下推崇的一个楷模。他选择这样的生活,它拥有这样的生活,对此,他无怨无悔。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光。因为他明白,太阳总会升起,阳光总会浸润他的灵魂。因为太阳的光芒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篇19:中学生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800字

早谙此书,只是一直没有拜读。几个月前在书店看到的时候就毫不犹豫买下来私藏了。不料携着此书上了飞机、相伴至床头,所翻也不过几页。这么一本正常速度三天基本就能看完的书,居然断断续续的看了差不多二个多月,实在是汗颜……言归正传,以下系读后小感。

很多时候,一本被定为经典的书,反倒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写了。在读此书之前,不敢看太多书评,太多的句子被那些书评者过多着墨,又有点过多解读的意味了;还怕受书评影响,没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所以也先只粗略的翻了一两篇书评,简单的把“月亮”意喻“梦想”,“六便士”意喻“俗世”对应起来。

而看完此书,只想把自己在最初阅读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就好。能有一点想摘抄或者回味的句子,也觉得已是一本书所存有的价值所在。

作者威廉.萨墨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及戏剧家,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所创作了这本小说(恩,当然这是读完再去补充来的知识)。本书以第一人称手法(自己为一个作家),描述了他所认识的思特里克兰德--彼时,思特里克兰德已经是一个被世人所知、伟大的、一张画就价值不菲的名画家。而在他们刚认识的时候,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还是一名普通的证劵经纪人,用他妻子的话来说“一个十足的小市民”。直到他毅然离家出走,近乎中年的时候立志绘画,这样不名一文,也鲜有人看出有何绘画才能。甚至之于“我”,对他这种抛妻弃子,追求所谓的自由和梦想有着不苟同的观点--这,近乎于不近人情。当然,“我”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以他所认识的思特里克兰德视角,来刻画了一个天才艺术家的一段人生。

如果说思特里克兰德是天才,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说天才都是近乎偏执,在追求自身所想追求的某种东西的道路上都近乎疯狂。思特里克兰德就是如此。即便他在追求绘画的道路上穷困潦倒,甚至到最后双目失明,但是他还是毫不在乎义无反顾。这种疯狂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

一、天才的爱情

思特里克兰德的三个女人:最初的妻子思特里克兰德太太,情人勃朗什及陪伴至死的妻子爱塔。

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一个在俗世里平凡存在的女人。真的,如果思特里克兰德一如既然的在平凡世界里生活着,不去找寻他的梦想的话,思特里克兰德真是一个理想的妻子。当思特里克兰德迈出了脚步,思特里克兰德太太也表现出了一个正常女人该有的反应:猜忌、抱怨、愤怒、平静……到适应。这是一个普通生活里的女人,她当然无法去理解一个天才的狂热灵魂。

不过虽然一开始她被抛弃,真不能不说“可怜”,但当思特里克兰德成名以后,她已经可以自豪的称自己为“伟大天才的未亡人”了,这样的头衔足以弥补她被抛弃的悲痛了。

情人勃朗什,最终以自杀收场。勃朗什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虽然她的丈夫施特略夫深爱着她--“她原来是罗马一个贵族家里的家庭教师,这家人的少爷勾引了她。她本以为那个男的会娶她做妻子,没想到却被这家人一脚踢了出来。她快临产了,想要自杀。这时候施特略夫发现了她,同她结了婚。”但在和施特略夫的不匹配婚姻中,“她的安详沉默就象笼罩着暴风雨侵袭后的岛屿上的凄清宁静。她有时显出了快活的笑脸也是绝望中的强颜欢笑。”她爱上了思特里克兰德,爱上了她性格里那种不甘心和施特略夫在一起之外的感情--但这段注定不会长久的的爱情也促使了她的自我灭亡。

思特里克兰德对勃朗什呢, 他只是被暂时的肉欲控制了,在他认为有肉欲是正常的;肉欲当然不同于爱情。他会认为爱情只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疾病。女人只是他的享乐工具。所以当他占有了勃朗什,不管她是个有夫之妇,也不管勃朗什已经爱上了他。当然勃朗什是捆绑不住思特里克兰德的,他希望不受欲望的支配,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他的工作上去。所以当思特里克兰德一旦发现勃朗什一点一点地施展起同他妻子一样的那些小把戏想全身占有他的时候,他立刻也离开了勃朗什……

这也阐述了男女爱情观的不同理解(也许是最一个天生孤傲狂放执着于理想的男人而言):女人执着于爱情,

而对男人而已, 爱情只是一小部分。

“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因为女人是软弱的,所以她们具有非常强烈的统治欲,不把你完全控制在手就不甘心。女人的心胸狭窄,对那些她理解不了的抽象东西非常反感。她们满脑子想的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于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男人的灵魂在宇宙的最遥远的地方邀游,女人却想把它禁锢在家庭收支的账簿里。”

爱妻爱塔--爱塔和思特里克兰德在一起的三年时光,似乎也是他们度过的一段最美好的时光。从他们居住着的伊甸园一般的住所,多么美丽的描绘啊--“与人寰隔绝的一个幽僻的角落,头顶上是蔚蓝的天空,四围一片郁郁苍苍的树木。那里是观赏不尽的色彩,芬芳馥郁的香气,荫翳凉爽的空气。这个人世乐园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而爱塔本身就是一个安静体贴的纯净少女,她爱上他,不管他结过婚还是嫁给他,尊重思特里克兰德的爱好,做思特里克兰德吩咐他做的任何事。更多时候,她不去打扰他,为他洗衣做饭,并且产下了一对儿女。--和爱塔在一起的时光,都觉得思特里克兰德终于有了人性温情的一面。

直到思特里克兰德感染麻风病的时刻,众人人人远离的时候,爱塔也没有离开他。她坚守着他,以“你是我男人,我是你女人”的坚定信念;思特里克兰德临终的那刻,爱塔也按照他的遗愿,烧毁了旷世奇作,为她的男人做了最后一件事。不得不说,爱塔的爱是如此纯粹,令人动容。

“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你可以象狗一样地对待她们,你可以揍她们揍得你两臂酸痛,可是到头来她们还是爱你。”--思特里克兰德说这句话的时候,虽然带着不屑,但我相信心里肯定会有感动。

二、天才的朋友们

天才几乎都是孤独的,几乎都没有什么朋友。本书里提及的人物不算多,关系也大多简单。思特里克兰德的朋友(如果他把他们当朋友):“我”、施特略夫、尼柯尔斯船长、布吕诺船长、库特拉斯医生。

“我”:从开始认识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开始到认识思特里克兰德,“我”是个作家,十分客观的记录了这一切。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离家出走、抛弃勃朗什等一系列不近人情的行为也怀着惊愕愤怒的感情。思特里克兰德对于“我”,也许是有着艺术人文之间的共鸣,所以有时候也愿意敞开心扉说几句心里说,应该也算是当之朋友的。

施特略夫,这个人物还是有几分作为小人物的悲哀的。虽然自己的画艺并不如何,但慧眼识人,对思特里克兰德有“伯乐”般的赏识。怀着满腔热血对待着他认为的朋友--思特里克兰德。可惜,思特里克兰德可以说是以怨报德,对施特略夫的热情不屑一顾,更多时候是冷嘲热讽。甚至施特略夫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收留他照顾他,最终还换来他家破人亡的悲剧。但施特略夫完全不记仇,一颗质朴的心甚至可以说是博大。最后还是拜倒了思特里克兰德独特的画笔之下……

文中施特略夫那一段话还是蛮有触动的:

“世界是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象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尼柯尔斯船长:和思特里克兰德有过一段落魄的时光,沿街领救济餐、挨打等等都是天才经历的悲催生活。

布吕诺船长:自身的经历、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美”的追求,使之认定他与思特里克兰德是同一类人,他能理解那种为了创造而不顾一切的激情--“纵然把原有生活的基础完全打翻,也在所不惜”。

库特拉斯医生:值得尊敬的医生,见证了思特里克兰德染病后最后的时光,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天才无时不在追求着的灵魂美学。

三、天才本身

思特里克兰德本身其实还真是不好多加评判。辗转了一生,放弃所有(当然他并不这么认为),不懈用画笔的追求着表达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当然还算幸运,他总算成功了--所谓成功被世人所认可,所作之画价值连城!世人都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但是思特里克兰德不知道这些,他在乎的也不是这些。

他觉得的幸运是,当他在那个“与世隔绝”的墙壁画出那些震撼的画作时,他知道已经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已经死而无憾了!所以,他也可以在他骄傲和轻蔑的心情中,又轻松毁去毫无留恋!

这真是一种清冷独特的光辉。如果没有决绝的勇气, 无人可以做到如此!所以, 我也不想在此故作深沉的附和几句“为了梦想要不顾一切去追求”之类可笑的空话。“月亮”还是“便士”,早已是每个人需要面临的选择。当然,如果可以兼得,哈哈……

PS:此书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发人深省:“亨利叔叔说,一个先令就可以买十三只大牡蛎。”(因为提及牡蛎,我把“叔叔们”搞混了,最后明白这是作者的亨利叔叔而不是莫泊桑的于勒叔叔!哈,也算是阅读之趣,此之做记)。

篇20: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800字左右

感觉作者把理想神圣化得失焦 ,人们为什么追求理想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一个人去追求理想 。他说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像个朝圣者, 朝着心中的殿堂跋涉。 他放弃了现实生活的平凡幸福 ,追求自由, 这没什么可责怪的 ,但说他自私也不为过。 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多少人像斯特里克兰那么勇敢, 决绝而去 ,搁下生活沉重的包袱 ,去探索追寻真正的内心世界 。

书里大部分篇幅都在嘲笑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庸俗, 他是个没有天赋的落魄画家 。最后两章突然转向盛赞斯特里克兰是天才 ,不是很能理解这种天才以及世人对他的看法。

朝圣者,在朝圣的路上充实心中的向往,活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至少在我看来,朝圣者是在路上越活越有光芒。斯特里克兰是吗 ?他用自己的奇行怪癖伤害对他好的人,除了画画,又有什么入得了他的眼呢?很大程度上说,斯特里克兰是一个自私的理想主义者。人们以他的伟大作品掩盖他的斑斑劣迹,多么理想化的世界,但这种掩盖真的公平吗?

人人都有触碰月亮的梦想,人人都乏味于脚下的六便士。想着潇洒地扔下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去追寻摇挂天际的月亮,对脚下的六便士不屑一顾甚至厌恶。假如有天 你可以把脚下的六便士当成月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