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语录大全

关于读《苏东坡传》有感:行至水穷处 读《苏东坡》有感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读《苏东坡传》有感: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精选12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本文共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 读《苏东坡传》有感: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读《苏东坡传》有感: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我读苏东坡,并不是读他的悲天悯人、他的诗词书画、他的幽默诙谐,而是读他豁达的情怀。――题记

“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文忠公……这就是苏东坡。他有着超凡的文学天赋,但他的天赋不仅仅拘限于诗歌,还有词、散文、书法、绘画等。他的豁达――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

苏东坡曾对其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由此观之,苏东坡豁达情怀可见一斑。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都过得很快乐,无所忧戚,好似一阵清风拂过。而他豁达的情怀刻在他饱满的精神丰碑上,终将不朽。

苏东坡交友广泛,皇帝、官宦、文人……都是他的朋友。苏东坡死的时候,有人曾冒着杀身之祸为苏东坡送葬,其中还包括百姓、书生、歌女等。苏东坡生性放荡不羁,与黄庭坚、秦观、王诜、米芾等文人墨客、朝廷命官乃是至交。他们会聚一堂,在宣纸上展示自己的飘逸才华,放飞自身的文采。苏东坡有如此好友,我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我深刻领悟到,友谊十分宝贵,要好好地去珍惜它,结交更多的朋友。苏东坡不正是因为他豁达的情怀,得到譬如泰山厚重般的友谊吗?

在黄州的安适田园生活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厌恶宦海的凶险,看透了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苏轼手持锄头、戴着斗笠在东坡上种菜,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哼唱着自己写的小曲,好不自在!抬望眼眸,苏轼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东坡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苏东坡在政治的风暴中,被政敌贬到海南岛,那时还是一个穷乏荒凉的孤岛。但是,苏东坡并没有气馁,他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乐观地看待生活的困难境遇。他自己搭建房子、种菜、治病……一切自食其力,他却依然乐天达观,忘怀得失。面对苏东坡的遭遇和态度,我不禁想到自己。我有一次单元测验数学考了92分,上课都无精打采,深陷一片悲伤与茫然中,对我内心打击很深。而后我又转念仔细一想:我并没有考多差呀!这只是一场测验而已,又不是大考。如果再不抓紧,必将在大考上失利!似乎觉得那时的我拥有了苏东坡的豁达,能够积极地看待问题了。

豁达――这高深的人生境界修养,相信我也能做到。聚会娱乐应当谦让他人,生活学习更需忍人忍事。当别人指出我的错误时,更要接受建议,并立即改正。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超然的豁达,化作缕缕轻烟,始终萦绕着这本《苏东坡传》。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页,豁达不经意间扑面而来,袭卷我的身心,令我受益无穷。

篇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是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中的诗句,全诗如下: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思随意而行,然而不知不觉来到流水的尽头。在无路可走时就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这是诗人的一种意境。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事业、爱情、学问等,我们都在勇往直前,到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通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和失落,简直会把一个人击垮。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有通往别处的路;即使无路可退,那就仰望天空吧!虽然身处绝境,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这样就不会觉得自己是穷途末路了。

我们的每一次的经历,无论是干事业、谈恋爱、做学问,在开始时我们都是什么也没有,对完成任何一件事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当你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我们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我们已经更加接近成功的目标了。

篇3: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是出自《终南别业》的名句。

【全诗如下】

《终南别业》

作者:王维(唐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篇4: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赏析1】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能够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情绪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透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述,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能够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感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之后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能够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好失望,正因那正是期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此刻不下雨也没关联,总有一天会下雨。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因此不好失望,不好放下。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因此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好处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完美。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赏析2】

全诗的着眼点在于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开篇二句,由“中岁好道”“晚家南山”点明诗人隐居奉佛的人生归宿和思想皈依。“道”,指佛教。“中岁颇好道”,作者强调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一个“颇”字,点明其崇佛的虔诚心态。“晚”字,意蕴丰富,既可以指“晚近”,也可以指“晚年”。如果是前者,“晚家南山陲”是对现实隐居生活的描绘;如果是后者,则是对自己晚景的构想。

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每”,表明“兴来独往”非常频繁,不是偶然为之。“独”,并非没有同调之人,事实上,诗人隐居之际不乏同调之人与其往来唱和,如张諲、裴迪等,此处当指诗人兴致一来就等不及邀人同往了,一个洒脱的隐者形象便展现到了读者面前。从字面意义上看,隐隐约约带有些落寞,但谁又能说这种情致不是件快乐的事呢?“胜事空自知”,亦然,一个“空”字,也许带有几分无奈与孤独,但诗人是陶醉于这种山林情趣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清人沈德潜赞曰:“行所无事,一片化机。”(《唐诗别裁集》)“行到水穷处”,让读者体味到了“应尽便须尽”的坦荡;“坐看云起时”,在体味最悠闲、最自在境界的同时,又能领略到妙境无穷的活泼!云,有形无迹,飘忽不定,变化无穷,绵绵不绝,因而给人以无心、自在和闲散的印象,陶潜有诗云“云无心以出岫”(《归去来兮辞》),而在佛家眼里,云又象征着“无常心”“无住心”。因此,“坐看云起时”,还蕴藏着一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禅机。简而言之,就是“空”,如果人能够去掉执着,像云般无心,就可以摆脱烦恼,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诗人在一坐、一看之际已经顿悟。再看这流水、白云,已是无所分别,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从结构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也。

结句写作者在山间偶然碰到了“林叟”,于是无拘无束地跟其尽情谈笑,以致忘了时间,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跃然纸上,与前面独赏山水时的洒脱自在浑然一体,使得全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偶然”二字,贯穿前后,却行迹全无,其实,“兴来独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何尝不是“无心的偶然”呢?然诗人至此方借“值林叟”点出“偶然”二字,可见艺术手段之高超。因为处处“偶然”,更显现出心中的悠闲自在。“谈笑无还期”结句自然,却暗藏哲理,诗人因为体悟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之境,从而忘记了那流迁无常的世俗世界,这是真正的“空”境。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作者简介:

王维(7-761年,一说6—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篇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散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散文

经常有人开玩笑叫我“张爱玲”,而我本身于这个传奇的女子是有些隔阂的。我总觉得她的感情太过浓烈,倾城的爱恋、焚烧的香炉、生与死的界限……面对这些我是有些忐忑的,我更向往如三毛天马行空浪迹天涯的梦想,追求那份天然的随心所欲。

一直以为我会从事文字工作,会像众人期望的那样成为“张爱玲第二”,才不负我“才女”的称号。然生活的脚步和理想的车辙总是逆向的,才女也在岁月的侵蚀下变成了“柴女”,可骨子里那份不服输和执着还是支撑着我写出自己,即使名不见经传,也要写出自己的传奇。

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抒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用笔随性了点,文字也从大气磅礴到辗转缠绵,唯一不失的就是那份达观吧。许是武侠小说看的多了,骨子里是有些“侠”的因素的,因此我笔下的东西也就透着洒脱,即便悱恻也带着些决绝。

爱读金庸古龙,在江湖的恩恩怨怨中时而豪气冲天,时而扼腕叹息,终脱不了烟火气,才知道自己远没有张爱玲的浓烈、更无三毛的不羁,于是不在自诩“才女”,却也不妄自菲薄。

工作的需要,笔下多了数不尽的.报告、总结、评先材料……心开始浮躁,文字虚空的让自己艰难,偶或翻阅这些公文,心便疼的厉害,即使离开文学也没理由糟蹋文字,于是封笔,整整一年,不为别的,只是心中那份虔诚的敬畏。

心里的感悟多了、心绪平静了、生活平淡了,笔下的东西却活了起来,说不上返璞归真,却写出真情实感。真实,是文字的灵魂,平淡,是所有不平凡的底色。然把真实写成风韵,将平淡书出传奇,是需要功夫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每个人又都是不同的”,记不清是哪个电视剧里少林方丈的台词了,但也正是这句台词点醒了我,我的笔下多了更多的小人物,却也多了更多的闪光的记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让心归于平静,让笔归于真实,让情归于平淡,文自归于精品。

篇6: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情随笔

最近这段时间日子过得很不平静,或者说在外人看来也不过仍然是波澜不惊的安然,却只有自己知道其中深藏的各种滋味。不可谓是人生百态,变幻无穷。明明是极容易满足的,却总是奢求着更多,于是惶惶然奔走在未知的路上,因为看不到未来而愈发惶惶然。老涂说给同事的一句话溜进了我的耳里,仿佛一下子清醒过来,他说:行到水穷处……我默默在心里接道:坐看云起时。不过很简单的道理,却仿佛花尽所有的力气才能够明白。

办公室比较安静。至少相对于白日里的人来人往和喧哗声,已经静了不少,虽然时不时还有同事和小学生轻轻的聊天声。或许是在安静的时候才能够想起来许多的事情,平时记不起的一些事情都会在键盘声中渐渐浮现出来。不过是近期才经历的.,再回忆却恍如隔世。从前有人跟我说过,你总是把自己裹在厚厚的壳儿里,别人想要了解你都不能。只有自己主动走出来,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可是,她却不知道,有果必有因。没有人喜欢孤独的活着,仅凭着微末的记忆独自抚平伤口。孤独的人总是渴望温暖,即使飞蛾扑火,也会争取,结果可想而知。那不过是因为,与其在寒冷中踽踽独行,还不如在温暖中死去。偏执到极致。

喜忧参半。原本该是如此,却不想到了最后,已是泪流满面。看《一个人住第三年》,那时候还觉得挺好,一个人买菜做饭,上车,倚着车窗发呆,然后淹没在人流中,日子舒适而自由。却轻易地被别人一句话打败:那样会寂寞罢。所以接到朋友的电话时是如此开心,工作一天的劳累也可以毫不顾忌。她一如既往的对我纵容有加,反反复复的在江边走来走去,听她批评这座城市的缺点,莫名觉得欣喜。江水已经涨的很高了,有轻轻的风吹过来,走了很远,却不觉得累。然后我们愉快的约定了下次的见面。有时候想一想,觉得现实真的残酷。明明就在同一座城市,却一个在最东,一个在最西,连休息时间都不一致。不过,愈是如此,每一次的会面才会愈发显得珍贵。

夏天的感冒说来就来,没有征兆,只有令人措手不及的症状。不晓得生病的人会不会格外脆弱。一点儿的风吹草动都会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我最怕的,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过每一天,而是怕当想要找人说话的时候,没有一个电话可以接通。莫名觉得委屈。后来想一想也对,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有这个责任在你需要的时候就毫无犹豫的随传随到,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所有的事情,想开一点儿,也就过去了。也许再过不久,还会拿出来当笑话一遍遍将讲给别人听。过不去的,只有那个坎儿;熬一熬,也就过去了吧。

只是,该流的泪水,依然不少分毫。本就没有原因,可不痛快的哭一场,压抑在心底的情绪会再也阻挡不住。是不是,听多了别人的秘密,却从不回报之秘密的报复呢。谁知道呢。

想要认真写一个故事,或者只是简单的一篇文字,却总找不到感觉,一拖再拖,直到放弃。于是,到了今天,养成的还是隔段时间碎碎念的习惯。突然就想起来,从我误打误撞闯进这里来,已经足足四个年头了,中间多少悲欢离合,不能一一说清。认识的人似乎在,又似乎不再。而我也终于想起了我的初衷,不过是一个记录心情的地方罢了。这会儿到还真是怀念过去被自己删掉的那些记录着最好的年华的文字了。可,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不是吗?同事说,我可算是体会到什么叫冲动是魔鬼了。已经过去的事情再也没有办法,后悔又能如何。还不如潇洒的坐下来,看看后来会是怎样。

盛夏。梅

雨过后,夏日的炎热张扬毫不掩饰的展示出来。有人说,这大热天的,我就为这么点儿工资累的要死要活,图的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至于值不值得,只有到了最后才会清楚。不过又有什么要紧呢?很久以前,有个网友送过我一句话:人生路上,我在意的从来就不是路途的荒凉,也不是最后的繁华,而是从凄凉的旅途中努力走出来的繁华风景。

心情该要豁达一些,哭过笑过,继续走着吧。谁知道前方会是怎样的呢!

篇7: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文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终南别业》,曰:“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现代书法作品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描述中我们就知道了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了。

人生亦如此也,活着就有希望――

篇8: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情散文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情散文

漫步林间,顺水前行到水源处,俯身坐下,静看云飘,夕阳西下,一抹火红渐渐染上天幕,另有一番情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闲情逸致,更是一种值得人去细细品味的人生态度。

“行到水穷处”

年少的我们总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总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也不例外。我的家乡是一座可爱的小城,那里不是大都市,自然没有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街道。我们那里的一切都是那样惬意,那样平静。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心却开始有了涟漪。外面的世界就像一颗小石子般,被掷进我的心湖,激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纹,久久不能平静。

于是,小升初时,我报考了这座城市——成都。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繁华,热闹,对于小小的我来说,充满了迷幻的诱惑。我心里有着好奇,有着喜悦,也有着恐惧——我能习惯这里的生活么?

幸运地是,我终究如愿考进了这座学校——成外。但,一切似乎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顺利,我开始彷徨,甚至迷茫。偌大的校园,在那么多友善的面孔中,我却找不到能与自己分享心事的好朋友;在那么多丰富的菜式中,我却找不到家乡的味道;在那么多复杂的学科中,我却找不到得心应手的那一门……

我仿佛走进了一片迷宫般的森林里,沿着小溪一直向前走着,以为能看到传说中的绚烂彩虹,可却不知不觉走到了水流的`尽头,四周只有一块翘岩。

“坐看云起时”

走到小溪的尽头使我感到失落与无措,我焦急地摸索着,希望能够找到我预想中的“世外桃源”。我心中的那片美景到底在哪儿呢?

后来,我焦躁不安的心渐渐平息了。

后来,我在那么多友善的面孔中,找到了一个可爱,独特的面孔,我与她谈天、说地、分享我的喜和忧;在那么多丰富的菜式中,我也渐渐习惯这些“异域风情”;在那么复杂多样的学科中,我也找到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一门……

后来。

水源尽头奋力探索的我疲惫了,索性坐了下来。抬头望天,碧蓝的天空中被火烧云晕染了一抹娇羞,轻洁柔软似棉花糖般的云在天幕中变换着模样,似奔腾呼啸的马,似温柔似水的鹿……这片天就好似一幅变幻莫测的画卷,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它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我想我已经找到自己心中那片美景了。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行到水穷处”是我们每个人所必经的困难与挫折,但我们得敢于“行”,敢于去面对“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则是我们每个人所必经的成长与感悟,放下焦躁的心,用一双坦然的眼去欣赏,你必定会看到这样一幅“云起时”。其实美景一直在那儿,变换的不只是云,还有我们的心态。

水穷处。

一位素衣诗人倚坐在翘岩旁,静观风起云涌,衣袖一挥,薄唇轻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9: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文欣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美文欣赏

也许这是能感受到秋天的最后一个夜晚,窗外淡月疏菊,一种清凉的美丽,让心柔软又感伤。街边的梧桐,仿佛昨天还安然无恙,今天已落叶纷飞。冬天的凉意渐渐逼近,我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就已被侵蚀的残缺不全。

倚窗而坐,任时光悄然流走,只是刹那,却似乎经历了几世轮回。不知,你是否有过,因为一章字,一幅画,或是其他,而对某些人心生牵挂?也许你并不想记挂,可一份感动已经碰触心弦,迫使你总会不经意的想起。甚至梦里还有几次邂逅,可尽管如此,你还是不敢轻易打扰。因为,许多的人,许多的事,梦着就好,倘若贸然去唤醒,不但惊扰了别人的平静,也搅乱了自己的安宁。

都说寂寞是情至深处而生出的一种怅惘,而缘分只是凭借梦中记忆裁织的一件衣裳。可曾想,这世间,不是所有的缘分都恰如人意。命运不是量体裁衣,所以即便是挚爱,也未必合身。有时候选择与寂寞为伍,也未必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世人总是喜欢在闲寂的时候去翻阅别人的故事,喜欢用不同凡响的情感,盖过那些平淡的日子。沉浸在一段故事里,像是走近一个模糊的梦境,悲伤于别人的悲伤,感动于别人的感动。所以我们常常会为某个电视剧感动的热泪盈眶,为某本书中的人物茶饭不思,这一切皆源于背后那感人至深的情感。因为经历,所以感同身受。

情感就像一杯茶,有不同的泡法和品法,有人喜欢清香甘醇,有人喜欢苦涩浓郁。情感也像一出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编排,有人偏爱喜剧的圆满,有人痴迷于悲剧的残缺。

每一天,我们都过着平凡而简单的日子。在各自的人生里,守候各自的宿命。我从不想去做一个探秘者,总觉得所有的秘密,都是一道伤痂,你想知道答案,就意味着要揭开别人的伤疤,让早已停止疼痛的伤口再次流血,连自己也痛的`无以复加。然而事实却总是事与愿违,总有一些人要故意揭开这层伤疤。到最后,我们都身不由己,将最后一点闲情逸致,都付诸东风。

世间的因缘际遇都深不可测。我们不知从前生的哪个喧嚣的城,迁徙到今世这个陌生之都。一定要赶赴红尘,洪水里来,烈火中去,非要将你伤得血肉模糊,才算是走过劫数。

如果这是生命的澄寂,我愿意让灵魂因此而充盈。只是希望有一天,我的心可以清如明镜,而我在镜前,看到自己两鬓的华发,还有老去的容颜,并不会心生感叹,而是平静待之。

那么就这样做安静的自己,让牵念,依旧放在心里,不去惊扰。哪怕有一天在梦里,为某个渺小的感动,泪流满面,醒来后,也要假装一切都不曾发生。因为,有些人,有些事,注定只能在梦里相逢。

时光如水,潺潺流去。如果你本无意,请不要去惊扰我的棋局。

篇10: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游记随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游记随笔

人之旅游,无非是走出原本的生活情境,跑去别人的情境里寻新鲜。“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换成希腊人的说法是:你的头脑是一所房子,“休假”即意味着你把房子里本土产的家具,换成了一堆外面产的家具。

我换了一堆宏村产的家具。

在这个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的周五,踏上前往宏村的客车,在车窗濛濛的水雾中写下谁的名字,写花了,就露出窗外广阔的田野,犹如心境。

导游姐姐口中的宏村像一个充满神秘感、经过了漫长历史沉淀的老者。

仿照牛的消化系统设计的水系,透着沧桑感的徽派建筑的砖瓦,古老的画像,残缺的楹联…每处特色都散发着尘土的气息——就像那种翻开尘封已久的史册时扑面而来的那种历史的气息。

最喜欢的是每处房屋都有的一方天井啊。阳光顺着天井透过庭院里伸展枝叶的大树的枝桠斑斑驳驳地倾泻下来,墙角的青苔和檐下的燕巢清晰可见。也许很多年前,这户人家的小姐也和我一样,搬来板凳坐好,仰头听晴天里的蝉鸣,看夜晚的繁星呢?如果可以无欲无求,就甘心居于天井之下做只“井底之蛙”何尝不是种“宁静致远”呢?可无欲无求哪有那么容易做到啊,世俗名利也并不是多简单就能放下的吧。也没什么好遗憾的,“采菊东篱下”的生活虽然恬淡,却未免太消极了些——秋日安宁伤感令人沉静,可春暖花开一样不可错过啊。

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总是先去看人,再去看景。人,才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热闹喧嚣一点不打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有幸和几位当地人谈话。

首先是位卖茶的老伯。他告诉我黄山话其实没有多难听懂;告诉我十一月左右来这里最好——山上的树啊花啊黄的红的紫的五颜六色的;告诉我茶树都种在山腰上,大多数都被外地的商人承包了去…一向别人提起自己的家乡就油然而生起自豪感的淳朴是那位老伯身上最可爱的地方。子女在外发展,却守着家乡的一方净土,我不禁想起外婆告诉我的:“家乡的土地养人啊”。

而后遇见了在宏村开着一家精品店的年轻女子。她的精品店有着所有女孩子们都喜欢的配置:书签、香囊、明信片…在她停下来做生意的.空闲时刻,我突兀地问她:“为什么留在这里呢?我在宏村看见的商户,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啊。”她并没有觉得莫名其妙,反而很淡定地指了指门口一个箩筐里放着的一堆唱片——那是上个世纪的老歌了,她的声音很好听,带着一种天然的戏腔:“陈旧的东西带着质感,我很喜欢。”我一知半解,收回注视唱片的目光,她笑眼吟吟。

……几个小时的旅行行程似乎太短了。

和好友把玩门环时不自觉同时脱口而出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的默契令我会心一笑;和平时看上去很有深度甚至有些难以接近的班长打了一场痛快的水漂;和热情询问我来历的人展示了文化衫胸口印着的“安庆一中”;和优雅的十一班同学们合影…

我还想去追逐山野里的清风,想听蜻蜓说悄悄话,想把云朵收集起来晒太阳。

加深了对生活的感悟,带回了沁人的茶香,这就是我的研学之旅的收获。

再见,宏村。

如果还能再见,我一定要与那些在旅途中没来得及告别就告别的一切,热烈拥抱。旅行时的自在心境,如能全然移植到平日生活里,把每一朵愁云都开成莲花——

那么也真真是不虚一行了。

篇11: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作文800字

——在阳光下转身

人们只有在阳光下转身,才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因为在阴影中,四周只有无尽的黑暗。人们向往着阳光,向往着生命的养料,向往着昭昭的世界,只是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立志精进一生,而有人始终畏缩不前。于是,或许我们该先告诉自己:走进阳光。

回应心灵对阳光的召唤,需要产生勇气。当胆怯与懦弱把心灵向阴影处奋力拖拽,当自我封闭的意识不断向心灵灌输要远离世界,当心灵因此而动摇时,能否产生足够的勇气对它们说“不”,能否转化为动力一步一步向阳光迈进,又能否在阳光与阴暗交界的地方毅然地跨出去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心灵便可以在走进阳光后获得一份温暖,一片光明。

阳光为每一个走进它的人提供了能量,也同时为每一个人投射下一片阴影。

光与影的对比使越明亮的人越能显示出阴影的黑暗。这黑暗较之于阴影处的人们更刺眼,如影随形地跟着光明的使者,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印迹。此时,有人害怕这暴露于公众面前的丑恶而重新退回黑暗的角落,而有人再一次选择留驻阳光,再一次选择坦然地接受暴露在公众面前的黑暗,因为无论如何,它总是属于自己的,而它的彰显恰恰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示。

阳光的美好会让人着迷,让人沉醉,让人忘情于众人的追捧,聚焦的目光;阳光的毒辣也会让人不堪忍受,无情的批判,辛辣的嘲讽抑或恶意的造谣有如晴天霹雳,随时都能让置身于阳光中的人彻底被颠覆。于是,适时学会在阳光下转身,转出光鲜亮丽的朝阳的一面,你会看见自己在阳光下的`影子。那是阳光勾勒出的自己的缺陷,自己的不足,甚至是自己的阴暗。仔细审视一下自己的影子,试着寻找出一颗心灵,一颗能够诚实地看待自己,能够孰(熟)视真我的心灵。一次转身可以冷静炽热的心,可以沉没浮躁的心,可以升华自己,超越自己。

阳光下的转身,是利用阳光来重新看待自己,利用公众来反思自己。如果因畏惧而重新走入阴暗,就会彻底被黑暗吞噬。

光和影都是人所不可或缺的。光亮与阴影同在才能勾勒出一个立体的自己,鲜活的自己。缺少任一,人都只是平面的,单薄的。

转身,会获得一份潇洒;

转身,会获得一片喝彩;

转身,会获得一个机会。

学会转身,在阳光下。于是,整个世界,会因为光与影的统一而变得真实和可爱。

篇12:行到水尽处 坐看云起时-纪念考研岁月

行到水尽处 坐看云起时-纪念考研岁月

题记:“不论你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以后,你就不要停止;不论你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以后,你感到从不后悔。”为了一生的不后悔,我决定将考研进行到底,尽管在开始的时候不知道未来的结果如何,但我从不后悔自己的当初的选择,即使结果是失败。谨此纪念我的考研岁月。

“心情篇”----在这三年来,我都是一个人默默的复习,应考,默默的承受着失败带来的痛苦和失望,经历着成功带来的喜悦和欢乐。当然,失败的痛苦,是我一个人在内心承受着;而成功却是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三年的寂寞,也不知道给自己的个性有没有影响,只是自己在得知成绩的哪一瞬间,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记得第一次考研的时候,当时自己还在TCL手机下属的一个办事处当一个小小的业务员,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将来要走的路要伸向何处。一天无意中从报纸上看到研究生扩招的消息,决定辞职考研,回到西安后和朋友住在师大附近的一个村子里面,三个月呀,整整三个月,我都挺过来了。每天都是按部就班的,早上六点半醒来,开始听收音机上的英语,进行听力训练,七点不得不从不太热的被窝里钻出来(里面的温度总比外面的暖和,呵呵!),洗脸的水,那个冷呀,手都不敢往里面伸,现在住在有暖气的房子里面,回想当初都不知道怎么过的。真的有种往事不堪回首的那种感觉。在去学校的路上买上一块钱的早点,八点钟准时坐在一个没有课的教室里面。有时候,一不小心,还被人家从教室里赶了出来,像一个作贼似的,抱着书,背着书包,灰溜溜的去找另外一个容身之“地”。虽然哪年没有成功,只考了308分,但还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尽管我没有考上,但我还是应该感谢师大:感谢师大图书馆的一位不知道姓名的老师,让我这个外校的学生,从图书馆借出我跑遍整个西安都买不到的专业课书;感谢师大在哪三个月中,给了我学习的环境;感谢那位不知名的女同学,我正是用她的借书证借的书,可惜我把她的电话号码给丢了,我考上的消息没有办法亲口告诉她,让它和我一起分享我的快乐,只有衷心的祝福她。

第二次的报考,是因为第一次意外成绩,给了自己再次考研的信心,我又是在考试的前三个月从公司辞职,加之工作各个方面并不好,所以也没有什么留恋的。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走的时候被公司老板硬扣了我一半的工资,本来工资就不高,又被扣掉这么多,这可是我一个多月的基本生活保证呀。当时复习时间又紧,我不可能天天泡在公司要那剩下的工资呀,给一半就一半吧,权当让*给吃了!第二次考的成绩还不如第一次呢,只考了299分,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第三次能继续考,我认为我有这样的能力和勇气,以及我对考研的执着,我想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尽管我现在考上了,不知道两年后会是什么情景,但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能考上,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因为我都工作三年了,没有攒下一分钱,所以我得要挣钱养活我自己。我从七月都买了相关得书籍,在礼拜天抽空看看,当时还想着离考试还远着呢,也不急着看书,等着急了,已经到了十月份了。那个时候,既要上班,又要看书,记得特别清楚得就是考试前一段时间,复习特别紧张,而我在公司负责得绩效考核,在年终又要开始了,要是当天得工作还不成,还要加班,回到住的地方的时候,都已经快九点了。那个时候真是火烧眉毛。我在中午吃完饭,抓紧时间在公司对面的团校,看一个多小时书,有时候复习烦了,就对自己说,碰运气吧,前两次辞职专门考研都没有考上,这次不了,说不定----,嘿嘿!我竟然成功了,现在我想起来都偷偷着笑呢!我给了自己四个字:天道酬勤!

由于英语考完的当天,我都不想去考剩下的两门专业课了,所以在过年的时候,就没有敢给家人和亲戚说我考研了,一直等到我查到成绩的当天。我记得那天是三八节,呵呵,我将自己的考号和身份证号输进电脑,记得当时自己的手在发抖,我能感觉出来,心情特别紧张,尽管自己对结果不报太大的希望,但有谁对自己的付出不在乎呢?恐怕没有一个人吧。当出来个对话框上显示56,后面的还没有看清楚就没了(当时设了屏蔽),我看到这个分数,我想,完了,完了,因为往年政治都在第一个,何况自己对政治还蛮有信心的,政治都考成这样了,其他的就不必说了。但是又一想,死就死了,都到这份上了,再次输入是,我仔细看清楚了:英语56,政治78,专一97,专二108,总分339。哈哈,我过线了!我仍旧不相信自己的眼镜,再输入几遍,没错。当时那个激动呀。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告诉父母,因为后面还要复试,没敢给他们说的过多,只是说差不多。然后又给在理工大的同学打电话,问她们这个分数能不能上,她们都说差不多,然后我就开始复试的准备,在同学的引见下,见了导师,(大家有条件的话,一定在复试之前见一下导师,从复试的情况来看,导师的确没有为难我,还把我留在他的名下)。再后来就是等待复试的结果,三天后,我在研招办的楼下的拟录取名单中看到了我的名字,再后来就是交费,政审表,转档案等。

其实在等通知书得那一个月里,日子也不好过,心里好像着了魔似的,几乎每天都上学校的网站看有没有最新的消息,也经常不自觉的上别的学校的网站,看人家的最新动态,有时候自己上的都不好意思了。要是看到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心里总有一种失落感;同时也不停的给研招办打电话,遇到说话态度好的,人家让再等等,心里还好受一点,遇到态度不好的,好像我欠他好多钱似的,凶巴的吧,很不耐烦,唉!谁让咱有求于人呢,自己只好又将心放到肚子里面,在煎熬中继续耐心等待。那样得日子说不定再过多少年我仍能清晰得记起来,因为它在我得心里留下得烙印太深了,太深了!

这就是我考研的整个感受,现在把它写出来,心里觉得舒畅了许多,仿佛这几年所走的路,在我得脑海里又重影了一遍,感慨万千哪!我在2003年第一次考的时候,就立下誓言,在我考上的时候,一定将自己的考研经历写出来,就算是对自己这两年来的一个总结吧!不过当时都不知道有没有写的机会和勇气!因为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前途是渺茫还是辉煌,只知道既然报了名,我就去考,既然我走上了考研这条路,我就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或许压抑的太久了,又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独自前行。所以,别人看到了自己考上后的喜悦以及将来(或许是)不可限量的前途,可是又有谁知道自己心酸历程呢!另我高兴和自豪的是,我是我们村、也是我们高中(文)六班第一个研究生。

“学习篇”----政治方面,一定要买当年的考试用书,复习资料不要买的太多,一两本足矣,等到考试前一个月再买上一套模拟题,平时就是多看书,多记,多理解(比如今年最后一道论述题,那就是全凭个人对国际事实以及历史背景的掌握和理解),不要多花冤枉钱。

英语我不敢多说,害怕贻笑大方,今年英语能考到56,出乎我的意料,要知道,我在英语考完的时候,我就不打算考剩下的两门专业课,可想而知,我的英语有多滥,呵呵,看到成绩,我只有庆幸:运气呀!

专业课因学校而异,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好在我们学校的参考用书并不多,不像有的学校要至少5门以上,这简直是要人命嘛!不过我的专业课考的并不理想,如果你要考公费,就一定要在专业课上多下功夫。有条件的话,可以听一下专业课老师的串讲,很有收获的。把前几年的专业课试题分析一下,看看有没有遵循的规律,比如去年的试题在前年就出现过没有等。

今天早上,我终于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从得知考研分数那一刻起,到今天早上,几个月来的努力也有了丰厚的回报,我心坦然。同时,我三年的考研历程在平静中落下帷幕,我怀着一颗感恩心,对我的父母、亲人、好友以及帮助我的人,还有考研网上,相互鼓励但未曾谋面的人,衷心的说声:谢谢你们!

我的QQ:404688898,希望能给考西安高校的朋友,提供帮助和参考建议。

(考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