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语录大全

关于高职语文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应用论文 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有哪些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高职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应用论文(精选12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应用论文,本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职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应用论文

高职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应用论文

一、语文教学应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高职学校对专业课的重视远高于对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把专业课看作必修课,而把诸如语文等基础课程看作是选修课,没有太大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更谈不上学习,这是语文教学面临的窘境。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兴趣的培养,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激发学生的“知趣”。学生大多都是有很强烈的求知欲的,教师应在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给学生“加餐”,也就是加大知识信息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拓宽知识视野,不死报书本,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二是调动学生的“情趣”。青年学生内心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他们渴望心灵的碰撞和激情的火花,教师应该利用教材中大量的情景交融、情理兼备的好文章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三是教师运用“语趣”。语文课,老师饱满的积极的精神状态能造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如果老师又能运用趣味性的语言授课,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作用就更大,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课上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坚定意志的培养

坚强的意志品质,对一个人的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实现个人抱负,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甘人后的竞争品质。无论是谁,他也不可能在生活上、事业上面对所有的困难与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是不行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具有正视困难的勇气,有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的顽强意志。这不仅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对人的一种基本要求。国家对高职学生设定的有一个“国家励志奖学金”,目的就是鼓励经济上有困难,但生活和学习上不放弃且有进取精神的学生。老师也要利用身边励志典型,利用语文教学中活生生的励志事例,对学生进行直接正面的教育,还可以利用课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点点滴滴,潜移默化中都能逐渐使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另外,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辛的劳动,需要克服重重的困难,坚强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和消极的情绪,排除自身与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学习活动得以持之以恒,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看,培养学生审美、塑美能力更是责无旁贷。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因此,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是每个语文老师都在做事情,在作品与学生思维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感知美、热爱美,从而激发其审美情趣。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往往是众多语文老师所忽略的,那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鉴别与欣赏,注重人的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和环境美的教育。比如,我们的学生常常报怨当今社会文明风气每况日下,认为社会缺失社会公德,缺乏司法公正,缺乏公共安全感等,实际上这是对社会的偏见,这些现象确实存在,是社会的阴影,但他们不能抹杀社会文明与进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乏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发向上人和事,只是我们在看问题时习惯把问题扩大化,而认为美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这就是审美观的偏颇,需要老师去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正视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塑造美、践行美,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四、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对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与责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有无坚定的自信心,对他们今后发展至关重要。老师应该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开发自身潜力,精心设计自己的形象,让自信伴随自身的成长,使自己成为社会正真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读说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陶冶情操,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面对大学生缕缕就业碰壁,创业失利的打击,没有自信与勇气跌倒后是不容易重新站起来的。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要善于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尝试,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多给予肯定与赞许,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增长,承受失败与挫折打击的能力会不断提升,学生实现梦想与自身价值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总之,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是人素质的两大系统,是有机统一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两者不可偏废。当今,我们倡导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更应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应用与教育,使学生热爱语文,乐于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篇2: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论文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谓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变高分低能为德才兼备。衡量学生的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习惯、情商等,它是成功的关键。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往往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单方面都是特别出色的。所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

首先,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人积极探求某种事件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之分。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则应是分步骤的。

1.直接兴趣的激发。用录像课、表演课、竞赛课等多种课型,引起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还可以用美文赏析、学生精彩作文共赏等活动,吸引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殿堂。

2.间接兴趣的形成。主要是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还可以从课外介绍一些文章,如摘抄青春小品文、读报等,教育学生保持纯洁品质,让青春闪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将短暂兴趣变为稳定兴趣。可通过谈话法,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亲其师,信其道”,稳定其学习兴趣;可将鼓励与鞭策相结合,尽量使学生少走弯路,多一些成功的兴奋和喜悦,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久和稳定。

4.制止学生的不良兴趣。如有的学生读书只重情节、课外只对武侠书感兴趣等,教师应及时引导,推荐好的书目,引导学生欣赏高品位的文化成果。

再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倾向,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稳定后,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应抓主要方面。

1.严谨治学的习惯。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平时要求学生发言要言之有据,小到一个注音,大到一种观点,从而养成查工具书和动脑筋想问题的习惯,不想当然,不人云亦云。

2.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习惯。徐特立先生曾说过:“自觉是教育上的最高原则。”我平时坚持督促、检查预习,在指导学生作比较系统的预习笔记,背诵难度较大的课文时,我每次都奖励提前会背的同学。讲新课之前,我常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只稍加引导和点拨,让同学们通过自学和讨论自行解决。

3.杜绝不良习惯。如见字读半边;词语解析似是而非;文章主旨一知半解;课堂只知听讲,不知做笔记、批注等。一旦发现,及时指正,授以方法,逐渐纠偏。

最后,提高情商。情商是一个人控制情绪的能力,全称情绪商数。情商高的人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强,承受外界刺激和压力的能力强,胜不骄,败不馁,善于应变,处乱不惊,提高情商要研究教育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

1.针对学生的精神脆弱,受不了失败的打击,我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2.针对学生在取得成绩时飘飘然这一现象,训练学生把握情绪。如介绍优秀运动员邓亚萍的事迹:邓亚萍之所以在世界乒乓球坛创下如此辉煌的成绩,是因为尽管她是最出色的,但她仍比别人训练更加刻苦,她每天打一万个球的超常付出铸就了她常胜的基础。

3.针对学生情绪不稳,做事“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我要求学生每天作一定字数的读书笔记,每周写三篇激情文,长期不懈,督促检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课外给学生读励志文,从主观上加强其追求理想的强烈愿望和奋斗的勇气。

篇3:浅析中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论文

中外学者研究已经表明:人生的成就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而80%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本文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学习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长期以来,中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老师、学生、家长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以升学为唯一的目标,结果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彻底把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真正从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全方位地考核、评估学生,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意志、情感及道德品质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样的教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改变教法来激起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动形象、科学严谨的语言再现场面,创设情景等,使学生如同亲临其境。在教学中也可运用挂图、图片等直观教具和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性教学。www.133229.coM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更佳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形式新颖,自主意识强,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舌等器官的活动,学生置身于一个由音、像、文字组成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所给予的情景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对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再者利用好审美素材。中学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很容易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动因。在一般情况下,学习的动机与效果是相一致的。如果学生缺乏渴求知识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看来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成为一种负担。培养学习动机,首先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着手,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提高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其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灵活、新颖,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去体验获得成功时的欢乐和满足,从而使学习的内部诱因得到加强,学生的心理上得到了一种满足,而只有在心理满足的前提下,才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更高的求知欲。

三、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广泛而高尚的兴趣,兴趣还要稳定,见异思迁的人在事业上很难有所成就,“小人常立志,君子立志长”,就是这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坚强的意志可以促使人们去克服困难,达到目标,学生学习韧性较差,没有刻苦求知,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学习遇到困难时就会束手无策,打退堂鼓,使学习很被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意志的锻炼。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意志品质的培养,光靠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不够的。它必须在生活和实践中去磨练。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半途而废终至前功尽弃,成功属于那些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得头破血流仍不退缩的人。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随着科普的深入发展,科普理论地研究也在深入发展,历史与现实都明辨地证实,公众地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地关键,成为一个国家可以持续发展地根基,现代科学不再被看作是生产绝对的,普遍的和永恒不变地真理地机器而是对待认识的一种特殊方法,这种特殊方法已被世界各地所接受,就像人们一直认为必须能够读书写字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必须掌握某种知识也才能在今天这个被科学和技术渗透的世界上生存,这种潮流提倡具备科学技术素养《美国国家教育标准》中对“有科学素养”的意义是: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物和文化,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要领和科学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具备科学知识不一定具备科学素养,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读得懂通俗报刊刊载地科学文章,能参与就有关结论是否有充分根据地问题所作的和交谈话。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对日常所见所历地各种事物能够提出,能够发现能够回答因好奇心而引发地问题。有科学素养就意味一个人能识别国家和地方所赖以为基础地科学问题,并能提出有科学技术地根据地见解来。有科学素养就一定要有获取基本科学信息,能感悟科学的价值观,并能够运用这种价值观审观社会和我们周围事物地意识。

尽管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地认同和接受。但是,科学普及计划地实际设计和实行常表现出概念上的不明确性和不确切性。这样,给学生带来启蒙作用地科学教育不仅给大多数学生有增加了学业负担,同时又给大多数公众对科技地理解带来了障碍。

我国地中学科学素养教育刚刚起步,袁运开先生对此中学生科学素养地内涵作了深刻地阐述。从国家利益的五种需求,中学生个人发展的三个需要,确定了科学素养内容的三个原则,制定了中学生科学素养内涵的四个方面:1、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或理解基本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地基本技能;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地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理解科学在现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2、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方面,发展观察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常想和假设的能力,实验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科学解释和评价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协调相处,热爱科学反对迷信,勇于创新独立思考,崇尚真理,严谨求实,善于与人交流,与协作,增强社会责任感,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了解科学由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科技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关注环境,资源等的重大问题。

五、激发学生愉悦的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和态度。情感是人的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情感在促使人的思想品德、信念、理想形成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了愉悦、信心、热情等积极的情感,才能带来教学效果。可以说。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史料,并对史料精心编排,配备挂图,再用生动的语言和情感去讲述,使历史史实具体化形象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能力。

篇4: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

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

【摘 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要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不仅需要智力因素,还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等非智力因素。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

所谓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兴趣、动机、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等,更简单的提法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固然离不开智力因素,但也离不开作为学习动力的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一个智力因素较高,非智力因素较低的学生,很难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离开非智力因素来谈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对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也伴随着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能促进对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所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问题同样是数学教学的一项任务。

二、数学教育与非智力因素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这就确定了学习数学的困难性。要克服困难,就需要顽强的学习毅力,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只有良好的智力因素,没有刻苦耐劳、勤奋学习精神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议论学生时说xxx很聪明,就是心没有放在学习上,这就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

从数学教材来看,也具备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和必要条件。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即使不作专门的努力,也会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使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使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因素是动机和意志,而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内容。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接收知识信息达到最佳效果;可以有效的诱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中,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刻苦学习过程中养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来完成的,是师生心理交往的过程,而心理交往的基础是情感交流,而兴趣是后天形成的,它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建立。由于建立兴趣的基础、目的不同,所以兴趣的稳定程度也不同。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使之稳定地得到发展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求教师对数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对数学工作的满腔热情,才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还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较高的教学水平,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上课风趣幽默,宽容大度,严教善导,使学生佩服你,喜欢你,他才会喜欢你教的数学。其次要求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体贴入微,让你热爱学生的情感通过对他们亲切的关怀、爱护、帮助和期待,默默地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所感动,使他们产生一种推动数学学习的强大动力,促使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3.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好办法,也是使兴趣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结合教学经常介绍数学在解决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问题方面的实例,使学生明确人类社会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为继承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情感,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长期努力,这种兴趣是可以稳定下来的。但是,必须结合教材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进行,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任何脱离教学内容的说教都可能使问题走向反面。

4.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正处于依赖性和独立性错综复杂的过度时期。在学习上越来越要求独立,并且总是对自己能够胜任的任务感兴趣,还能在不断的成功中发展这种兴趣。为了发展这种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作业布置上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作业难度要大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布置难度小的题目,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再如,在评价学生的答问、作业、考试时要多找优点,善意的指出不足,主动承担教学失误的责任。特别是差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热情关心和帮助,对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要表扬,以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在众多的习惯中,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和意志的培养。

中学数学的学习方法与小学的学习方法不同,中学各年级的学习方法因学生年龄特征,教材内容的不同也有区别,要教会学生遵循学习规律,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自学能力,使之养成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巩固的学习习惯,消除为完成作业、迎接考试而学的陋习。特别要重视意志的锻炼和培养。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习的艰苦性。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如隐含条件未能发现,知识间的相互干扰,解题思路的曲折,题目类型的多变等都将给学习带来较大的困难。有的学生意志坚强,在苦战攻关征途中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获得胜利,相应的智力得到提高,学习信心得到增强,非智力因素就得到培养。

从心理特点讲,教材中的重难点正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交汇点。解决它,常需要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配合。非智力因素中意志是关键的,在对学生意志的培养中,可以讲一些数学家刻苦攻关的顽强意志,可讲一些在各行各业建设中的英雄人物知难而进、克服困难而取得胜利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应抓住时机表扬他们,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活动同时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制约,如果忽视非智力因素,孤立地去分析,会使教学活动走入歧途。只有持之以恒地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质上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某些个性特征。改变人的个性特征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而研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更需要教师的智力因素。所以,这是一件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但是,只要广大教师重视这一工作并积极参与这一工作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多、更好的经验和成果。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编《教育心理学》

[2]葛军编《数学教学论与数学教学改革》

[3]赵继源编《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篇5: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

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化,人们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诸如兴奋、动机、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开发和人的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的发展和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智力开发的同时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本人有如下看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和热情

动机是人活动的内驱力,不同类型和强度的动机将确立不同的活动目标,引起不同性质的活动。研究表明:内部动机较外部动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创造活动。有鉴于此,我们在组织教法上,就应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热情的动机。这些探索性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其次,我们还应该重视体育课的示范作用,往往优美的形体示范更能激发起学生的认知欲,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小型竞赛更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及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接受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保持较高的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只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学生才能主动将祖国的事业和人民的需要与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建立科学、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发展积极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同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德育的有效新途径,教学中应结合体育史、爱国体育工作者的故事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来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将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告诉他们:随着体育世界记录的不断被刷新,世界的科技水平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正利用高科技、高密度检测仪器去训练;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发展如何,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做好兴趣的引导工作

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直接动力,它能勾起人们对事物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不予接受。就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之,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

相对而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对直观的、游戏性的内容感兴趣,愿意动手动身去练习;而对于学习较深的理论原理、技术规则,兴趣就小多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直接和间接兴趣。例如:高二男生的一节足球课,课堂任务是学习简单的战术配合。通常的上法是,学生做完准备运动后,教师要求学生集中,讲解并示范其要领,然后让大家分组去练习,并严格去操作。这样,学生在练习前还没有完全被激发起对打战术配合的热情和兴趣,练习时显得呆板,甚至似懂非懂。那么,我们可换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做完专项准备活动后,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小型半场足球比赛,十分钟后,教师召集全体学生并询问对刚才比赛的感受。两组的学生经过总结,一致认为:比赛过程中大家都只顾抢球,而无法组织进攻,显得很乱。教师再问其乱的原因是什么,多数学生认为是不懂配合、不懂战术。这时教师提出了本课的任务,学习足球的简单战术,并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了教学。结果学生听得认真、练得起劲,课上得较前者成功。而成功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学习新课。其理论依据就是:充分发挥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现代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情绪、情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情绪和情感对认知过程有影响和调节作用,乐观、愉快、适度紧张的情绪可以使人精力集中、观察敏锐、思维敏捷,同时原有的认知结构更易被激活,更有利于知识远距离的灵活迁移,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进行。相反,高度紧张、心情沮丧、悲观等消极情绪会使人垂头丧气、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原有知识结构难以激活,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应注意只有中等强度的紧张才更有利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因为高度紧张会引起学生的深度焦虑,从而阻碍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灵活性;而紧张水平过低,又不足以激发学生活跃思维。人们所见到的强队不敌弱队、运动员发挥失常等现象均是紧张、调整不适所造成的。所以教师应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保持乐观、愉快、适度紧张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

五、合理调控教学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常讲:学生的学习光靠努力不行,光有兴趣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尤其对需要付出更多艰辛和努力、历经漫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则更需要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得到这方面的锻炼。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对学生意志力、耐力、人品等诸多方面磨炼的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善于调控教学过程的步骤和节奏,掌握问题的难度,要使学生进行一定的努力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这一艰苦的练习过程中磨练学生的意志。每次经过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绩给学生带来的喜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有效动力。

总而言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技术动作的掌握,还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篇6:试论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论文

1.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来说的,智力因素一般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包括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性格、情感、意志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具体包括志向、成就动机、求知欲、表现欲、学习热情、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独立性、坚持性(坚韧性)、自制性、群体性等十五项因素。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

2.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1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的心理机制。非智力因素能使学生的智力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高,态度正确,求知欲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强,这就有助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促进智能发展和发挥。反之,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的学生,则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自觉性,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缺乏毅力。学生的动机过程影响智力与能力的操作效果,促使学生发挥已有的知识技能,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并将知识技能迁移到新情境中。

2.2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活动起着定向作用,它把儿童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象和思维所观察的事物和所学习的内容方面。一般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是孩子的智力水平不高,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独立完成功课,即使是学习也心不在焉,精力不集中,他们的成绩当然会不好。因此,我们开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挥非智力因素定向作用,使学生的行为和认知统一起来,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控力。

2.3补偿作用。

补偿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能够弥补智力与能力的某些方面的缺陷或不足。性格在这一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自信心和果断性等性格特征,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克服因知识基础较差而带来的能力上的弱点。

2.4巩固作用。

学习活动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能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使学生保持勤奋向上的情绪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前进。反之,任性、懒散的消极因素起主要作用,学生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就不能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3.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1重视师生情感、学科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是行动的精神支柱,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干扰、阻碍学习,使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引起不良的行为,起反向的作用。学生对教师没有感情甚至反感,那么教师讲课再好学生也听不进去。因此,教师首先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2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集中精力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努力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在讨论、辩难中,引导学生去探究同学之间不同的.观点,促成兴趣的迁移与泛化。课堂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活跃课堂气氛,允许学生主动提问,鼓励学生与教师争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相互促进的场所。

3.3学习动机的培养。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对学生的身体进行教育,因此,教师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增强体质,掌握运动能力,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

3.4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意志是意识能动的反映,它对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人体内部的生理活动,以及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之一。”学生在对某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可能不碰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必须靠意志来支撑。

3.5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主要表现在做什么和怎样做两方面。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就能促进智力开发和能力的发展。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坚持性、顽强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等性格特点。同时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性格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用精神振作、情绪高涨、意志坚强、果断恬静等性格影响学生。

4.结语

我们强调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绝不意味着就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特有的优势,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天石.从教育实习体育系教学改革的思路.福建体育科技,.8.

[2]林文川.体育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福建学校体育卫生,1993.2.

[3]王为民.体育教学与意志培养.福建学校体育卫生,.3.

[4]丹尼尔·高曼.情绪智力.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5]罗晓明.人格本位.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3.

[6]李秀丽.体育在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体育教学,.2.

篇7:高职语文教学论文相关

一、高职语文教学新思路构建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审视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 年以前,高职语文教学普遍采用大学本科大学语文教材,沿用经典文学作品讲读的方式教学。

以笔者所在学校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笔者带领学生做过“对语文课程学习看法”的问卷调查,下发问卷500份到本校11个系部,问卷回收率为91.2%。

当年,本校文科及理科专业几乎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从问卷呈现的结果来看,学生们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选用和教学方式都存在审美疲劳,认为该课程从内容到形象过于传统,没有新意,缺乏兴趣点。

“整体感觉不太好”的占了64.5%,文科生选择“整体感觉不太好”的比例更高。

表现出高职语文教学内容老生常谈,教学授课方式单一和知识本位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之后,笔者所在学校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替代了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形式,重新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和模式等进行定位,各专业课程也重新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3大类。

“大学语文”课程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演讲与口才”和“应用写作”3门通识课程,共同完成全校各专业“语言与文化”教学任务。

5年来,此3门课程各自为政,各有侧重,各行其道,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教学方法,运行正常有序。

但是,总体来说,在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被边缘化,因为其不能直接表现为一种技能。

高职语文教学为了迎合职业教育特色,也逐渐表现出功利性态势:普通话课程教学,为的是让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侧重演讲技巧教学;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直接以学生学习书写公文和应用文为目的。

高职语文教学缺乏文化精神教育,缺乏人文知识的传承和人文精神责任感及道德感的熏陶。

(二)正视高职语文教学在促进高职职业性

和人文性和谐发展方面的价值与任务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最核心目的之一: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社会职业适应性,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劳动者这个目的性越来越凸显。

但是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终究是人,不仅需要劳动技能,服务社会,养活自身,更重要的是单个的个体人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的精神追求,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更重要的在于精神文明的进化。

5月《尚技人民》第一季12集微记录片,用形象的方式推出了一个概念“尚技”,提出了一个问题:“尚技,为了什么”。

其预告片简洁明了地给予了回答:“为了生存,他们需要希望;为了生活,他们需要梦想;为了生命,他们需要传承。”这也给予高等职业教育一个清醒思考的触发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劳动者,而这些劳动者仅仅只有职业劳动技能肯定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乐业敬业,有良好的生活情操和人文品质。

语言文化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学、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和流变。

语言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文化理解和文化应用能力,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础能力,也是重要的人生智慧。

所以,高职语文教学不能弱化,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语言文化内容,与时俱进,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和信息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沟通与交流能力,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成为具有健康生活情趣和较高道德素养的劳动者,从而充实当代和谐社会内容,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随着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不断推进,高职语言文化越来越多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人文教育的重任。

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同时,必然要加强人文关怀,传达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

职业性和人文性和谐发展,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劳动者,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高职语文教学新思路的构建

(一)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构建

高职语文教学新思路的启示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崛起,是社会发展需要技能型人才的结果,是时代对中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加强和改进对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较新形态的大学教育方式,高职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授祖国语言文化的任务,承担着通过祖国语言文字传播中国优秀文化道德的责任,承担着培养身心健康、能快乐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任务。

它必须也必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构建教学新思路。

(二)网络社会网络语言发展特点对高职语文教学新思路的启示

21世纪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网络时代具有鲜明特点,在网络空间中,中国人逐渐建立起了一套语言表达方式,呈现出了特殊的语言表达态势。

它们记录了时代发展和感知着公众情绪。

其中,网络流行语无疑最具有代表性。

互动百科联合中国文化促进会、《咬文嚼字》杂志社等机构,每年都会评选出年度互联网热词。

网络流行语是纯民间创作的,诠释了各社会阶层的认知态度和情感面貌。

鲜活的流行语都代表着独特的故事和独特的世界。

中国人集体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创造或复活某种词语或语句来恰如其分地表达,突显中国特色和想象空间的网络语言正浸润着国民的生活,反映着国民生活的点滴变化和感受。

冷静分析网络语言流行快捷的原因,首先在于网络世界推崇个性、追求创新的特点,其次在于网络语言没有现实的规范约束,具有鲜明的新奇性和轻松幽默的风格,迎合了紧张忙碌的现代人放松身心和宣泄感情的需要。

这正是高职语文教学应该吸纳的内容。

高职学生来源比本科院校更加多元,他们的学习目的,更多的不在于理论研究的深入,而在于运用技能、适应社会能力的高低,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容易接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高职语文教学,不论是保留单门课程进行,还是分课程完成教学任务,应该坚持眼观八方,耳听四路,要关注网络语言发展的轨迹,追溯其繁荣发展的内因与外因,借鉴其繁荣发展的经验,努力培养具有良好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健康生活情趣和道德素养的未来劳动者。

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认为,我们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但也不应对其听之任之。

首先,我们应该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好办法,重视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其次,老师们应主动知晓网络语言,在鱼龙混杂的网络词汇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甄别,以吸收、接受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网络语言。

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自然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毕竟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这个网络时代的反映。

[1]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流变。

语文教学是青少年认识社会生活的主要工具,必须慎重对待。

对于网络语言这种新生的语言现象,语文教师更是要有充分的耐心和充足的智慧。

(三)明确高职语文教学新思路构建的具体方法

高职语文教学具有明确的传承与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优质价值观劳动者的任务。

[2]在信息传送和交流如此便捷、各种文化影响如此畅达的新时代,语文教学也必须因势利导,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焕发新的吸引力。

不同地方区域与不同学科背景的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创建新模式,采取新方法。

笔者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语文教学模式为例,提供构建高职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作者:余芳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篇8:高职语文教学论文相关

高职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需要注重将人文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具备专业的语文素质教育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高职教学实现创新意识。

一、高职院校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其独特性,相比较其他院校学生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普遍的优势,但是在素质教育和人文性上存在不足,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因为考试成绩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总的来说文化教育学习成绩偏低,所以这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授,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专业性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造成学生对素质道德的忽视对人文精神的偏差认知,

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上以及心理素质上都达不到应有的标准要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消极影响并且也阻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

高职语文学科教学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可以在教学中加强文学类的教学内容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学科学生属于高职院校内的文科学生,

对于文科学生院校可以对自然以及科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培养,给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的需要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基础要素,也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与保障,概括而言学好语文学科所体现出的素质教育意义正是每个学生所应当具备的素质,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最欠缺的就是学生的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素质教育,

只有具备文化素养的学生才能体现出自身素质教育的意义所在,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加强语文教学是重心并且也是提高人文性与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对高职院校语文学科所做的一个重大考验。

二、加强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举措

(一)将语文教育扩展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语文素质和语文学习的能力你是反映一个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跟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不同语文素质是体现一个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所以说对语文课程进行教学时除了有限的课堂时间需要加以利用之外还需要将其拓展到学生的课外学习以及生活中去,让高职院校内的学生能够感受到院校中的浓郁的教学氛围并且肯定校园文化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通常学生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时可以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在此基础上将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让课堂内的语文知识与课堂外的语文知识相补充,

通常教师可以开展主题讲座以这种方式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能力得到拓展丰富,甚至还可以开展演讲竞赛或者辩论赛等活动来让学生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对阅读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严谨。

在这些活动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踊跃参加,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培养起管理能力以及建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协作精神,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并且应当赞扬的人文精神内涵。

将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不仅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还能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升华以及精神上的启示作用,在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人文精神。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课堂中可以进行人文性教育,因为语文学科中有丰富的文学作品内容,相比较其他的学科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存在,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各种内在思想情感,这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髓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高职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在文学的艺术下以情感取胜,利用情感给学生进行深刻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及素质教育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好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条件与保障,要想学好语文学科首先需要将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性色彩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的优点发挥出来,希望通过语文学科教学可以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篇9:浅析高职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高职语文教学论文

在现在的社会中,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人群对于生命意识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不断下降。 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的学生生命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将会迅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生命教育的内涵及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联系

生命教育是指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任何发展都离不开生命,只要有生命。一切发展皆有可能。 所以生存意识是生命教育的重点。高职院校须将生存意识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并尊重和爱护自己的生命。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校园的集体生活陪伴其度过整个学习生涯,学生学习的课程由少变多。而语文是学生接触最多的科目,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文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将学生的内在潜能挖掘出来。提高其生命的质量。让其生命更有意义。 教育――首先是人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中说到的。 从这句话中看出。 生命的价值是教育关注的重点。

2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生存意识的教育还相对薄弱。并且缺少如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教学中的经验。 现在的高职院校大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课程。在谈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抽象知识时只是匆匆带过。并没有详细解说。明显与现在的时代不相符。 导致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不爱学习。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太过深奥。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其讲述的真正含义。 学院在生命教育方面也相对重视。 经常为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讲座。但是。所谓讲座也只是将某些道理讲述出来,并没有将生命价值体现出来。

3何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3.1学植入生命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情与生命的学科。 语文是每个学生的启蒙课程。在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 语文能将生命教育转化成一系列有形的案例。 让学生避免犯错误而导致其家长及朋友伤心, 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中。大部分教材还没能将生命教育完全融合进去。 教育局也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而体现在教科书里。 因此,大部分教师不知道教材的哪些内容可以作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也不大清楚所谓生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由此。学校必须认识到想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首先是要将语文教材作为生命教育的载体。 通过语文语言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并将有限的生命变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载体。 若将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植入语文课程。如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则会激发学生对生命!尊重。 让学生树立起生命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的理念。 同时对某些生命意识薄弱的学生做出的不正常举动的制止有一定作用。

3.2透生命教育

语文之所以能让误入歧途的学生悬崖勒马。 是因为其内容具有丰富性以及感染力。 所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阅读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多阅读语文课程。这样不仅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生命的价值。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以将自身带入其故事情节。去感受生命的'珍贵。 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中。一位父亲跪在废墟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抱着一定要找到儿子的坚定信念。在长达 38个小时的努力之下。终于救出来儿子。 从这篇文章中不仅看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更体现了生命的珍贵和生命信念的强大。如果父亲放弃挖掘。那么其儿子必死无疑。 由此可见。生命的存在非常重要。生命的信念更可以支撑人类完成其不能完成的事。 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海伦用自身的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即使命运再坎坷。海伦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并克服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由此可以看出海伦的生命意识非常强大。很值得学生的学习。 同时。海伦也通过自己与命运作斗争的实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有多艰难坎坷。只要不放弃。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切都有可能实现。

3.3学融入生命教育

学生也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来表达生命教育。 然而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身引导学生抒写生命话题。 指导其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进而培养出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价值观和精神。这是语文教师应尽之职责所在。

4结语

从以前轻视生命到如今珍惜生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体现。但现实生活中。令人痛心的是轻视生命的现象还是屡屡发生。所以作为神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义不容辞。 坚定不移地去引导学生认清生命、赞美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寻找自身的生命价值。

篇10:高职语文教学论文

高职语文教学论文

合理利用积极情感提高高职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简单的说是语言和文字,即语言文字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的统称。作为学生而言,具有扎实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重要基础。五年制高职院校语文教材,通常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做到了与初中文化课程的衔接,适当降低了起点和难度,淡化理论指导,力求学以致用,可以说既重视了基础,又突出了应用。很多语文教师都在想法设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情感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众多教师的重视。对于五年制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合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将会对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目前,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的主要来源,是成绩不够高中分数线的中考毕业生,没有经历过高中的磨练和高考的洗礼,很多学生的语文功底都非常的薄弱。而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年和未成年之间,叛逆期还没有顺利度过的他们,正是情感上比较敏感、狂躁、自我的时期,同时也是渴望得到尊重、自由、公平和关爱的时期。另外,由于中考的失利,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多学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无法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长处,再加上入学之前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更是强化了这种心理的存在。除此之外,家庭因素譬如家庭和谐情况、家长关爱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等也给这些学生带来了很多影响。而目前社会的大环境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当我们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后,教师就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在课堂上将积极的情感贯穿始终,如果“勤能补拙”的话,那么“爱能补心”。

二、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

要了解教师的情感,让我们首先看一下什么叫“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事物产生的喜、怒、哀、乐的心理表现。而我们这里要谈到的是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即教师对待学生和事物的乐观、豁达、诚恳、善良、公平的工作态度,课堂上精神饱满、激情昂扬、幽默风趣、不拘一格的教学态度。最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学会“真爱”,真心热爱自己的学生,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一位充满爱的正能量的老师,会真正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让学生先爱上语文老师,再爱上语文课堂,师生的这种真实的情感可以弥补很多教和学上的不足,这种“爱屋及乌”似乎从表面上看起来有些片面,但是如果教师能真正运用好这个“光环效应”,会对语文教学效果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

三、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积极的情感是师生有效交流的重要手段

一位教师如果能以积极的情感的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的话,学生能迅速感觉到老师的精神和态度,并能很快受到积极的'影响,当师生情感达到统一之后,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也就随之更加自然,交流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这种有效交流,会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更会为课堂教学效果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教师的积极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不同类型的文章都会具有不同的情感特点,有的是抒发对祖国的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有的是源自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有的是表达对朋友的友谊之情等,因此语文的课堂更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教师的积极情感随着不同篇目的有效运用,并伴随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动作得体的手势、饱含情感的眼神和适时对学生的互动与鼓励会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调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着课堂气氛的调节者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带领学生进行情感的抒发,有利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进行灵活调整,改变教学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意境和氛围,让课堂始终保持着适宜的状态,以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

教师在课堂上承担着重要的引领者作用。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没精打采、精神不振、有气无力的话,势必会让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学生也会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当然一位教师如果带着愤怒、不满的情绪上课,并将其迁怒于学生和课堂,那么同样也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厌恶。另外,教师如果不积极认真备课,不能领会课文的深层意义,同样也不能驾驭好课堂,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也就谈不上积极的情感了。相反,一位精神饱满、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老师,更能运用好积极情感控制好课堂教学。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积极的情感因素具体的说,有如下几点:

(一)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人类对教育活动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并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正确的教育思想可以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并产生好的影响,而一位教育思想不端正的教师是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的。正确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教师从教育现实出发,认清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勾画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让教育工作更加出色。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教育思想,强化自身的思想素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并以此作为自己教育工作的指导。

(二)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教科研能力。

语文教材在情感上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怎样将教材中作者表达的真实情感很好的传达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教科研能力,教师应该认真备课,潜心钻研教材,用心揣摩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善于运用教材的情感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配合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建立轻松、自由、公平的教学环境

轻松、自由、公平的教学环境对良好的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积极的情感因素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试想一个紧张、沉闷、敌对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情感都不能和谐的统一,那么何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学生,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善良、尊重、信任、赞美、宽容,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感,才会喜爱和尊重教师。在这样的基础下,轻松、自由、公平的教学环境才容易得到顺利创建。

(四)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更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做人、做事”的教育。

学习知识,不仅仅要学会怎样使用知识,同时还应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师在课堂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仅仅将书本知识作为唯一的学习对象,更应该将其涉及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传授给学生,并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一来,书本更加立体,学生学习涉及的面也广了,对老师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形成情感上的良性循环,巩固和加深了知识的学习和师生的情感。

篇11:初中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体会论文

初中英语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实践体会论文

摘要:每个学生都想学好英语,但并非个个都能成功。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快乐学习。

关键词:兴趣;情感;非智力因素

每个学生都想学好英语,但并非个个都能成功。有的学生英语课上很认真,但进步不大;有的学生平时很活泼,可一上英语课就害怕;有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几乎每天会碰到的问题,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到学英语不是痛苦的,而是轻松快乐的过程,是摆在我们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说来,绝大多数的学生智力差别并不太大,但学习的效率、成绩可能会相差甚远,而这些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科学利用这些“非智力因素”,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让每个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信中学习,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挖掘并科学利用“非智力因素”,首先得找出造成学生英语成绩差的“非智力因素”有哪些,然后再制定科学的教学对策。

一、影响学生英语成绩的“非智力因素”

1、学习动机、目的不明确,不了解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学习英语的动力,也就无从产生学英语的兴趣。

2、意志薄弱,学习的持久性差。有些学生,一遇到阅读课文、语法、短语、听力、写作材料,或是一两次的考试失败,就对英语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和信念,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学英语的兴趣,开始贪玩、厌学。

3、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初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往往是上课听,课后完成作业了事。而不注重理解;偏重课本上的单词、短语、语法,而不善于对已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对英语知识掌握的松散、零乱,没有系统性。

4、自信心弱,自卑感强,易自暴自弃。由于受教师、家长和高年级同学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未接触到一些系统的英语知识之前,就对其产生了畏惧心理。而一旦接触这些知识,稍有困难,便自暴自弃,认为英语不是他能学好的,导致最终失去了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比如,九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和“定语从句”时,就有相当一部分差生觉得复杂、难懂而放弃学习。

了解、分析了上述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非智力因素”之后,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着重进行了几个教学对策的探索、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对策

1、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1)针对经济资源一体化、信息资源全球化的特点,向学生阐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及目的要求,激发学习动机,形成学习英语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厌学、厌恶英语的种种原因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听、说、读、游戏、表演、辩论等各种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表扬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不仅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每次活动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学生在参与和表现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增强了信心,对学习逐步产生了兴趣。因此,笔者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强化对学生意志的磨练。意志在学生学习、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设置了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设计的提问或练习,要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意志排除不良情绪(如恐惧、慌张、挫折、悲观、失望和狂喜等)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平静的心境面对学习。

(4)让学生参与评价。在作业的检查上,笔者采用了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的方法。比如,口语作业,一个学生在小组内读完课文后,先说说读得怎么样,其他同学再加以评论;否则,大家一起指出他的问题及原因,再由教师给予指导,这样,读的学生认真,听的学生仔细,是否能过关由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决定,没有偏见,人人平等。而书面作业,则由组长为主先行在组内进行初查,作业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生生间的讨论,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他不是总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样也有机会评价别人、指出别人的不足,学生们在互评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自信。

2、培养“情商”,以人为本

(1)在感情上接近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无可否认,师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用情激励学生,用情温暖学生,用情鞭策学生,把微笑、轻松、信任带进课堂。然而,执教三十余年来,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真正令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单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真正能令学生折服的集多种才智于一身的高素质:在课堂上要有亲切丰富的表情、端庄自然的教态、敏捷严密的思维、纯正优美的语音、规范漂亮的板书,当然最好要有渊博的、跨学科的知识;在课外,教师要能和他们一起谈论比尔·盖茨如何发迹,谈论“蛋白质女孩”如何温柔、“波西米亚风格”的狂野与浪漫。谈美洲豹的速度、流星雨的神秘……时代在变,学生的实际心理年龄在变,对教师的定义也在变。只有让学生怀有一种亦师亦友的情怀的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他们的情趣,塑造他们的人格。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要尊重、理解学生,在情感上接近他们,诚挚地听取他们的倾诉;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注意了解学生的语言、学生的爱好,进一步熟悉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多一份亲切,少一份陌生。其次我们要真正地关心、宽容学生,对那些学习失败的学生,在他们即将失去自信心的时候,要及时帮助他们找出优势所在,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而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点名批评,要给他们“留面子”,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对犯错误的学生要宽容,不翻旧账、不存偏见,一视同仁,学生才会认为你是一个公正的教师,不“偏心”。

(2)渗透文化差异,展示教师品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由于没有母语环境,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学生会因套用本族文化而导致语用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并将其巧妙地渗透于教学之中。几十年来,笔者已习惯了在上课前简介相关的风俗文化。如2月14日介绍情人节、4月1日介绍愚人节、12月25日介绍圣诞节等。同时,将谚语、习语巧妙地运用到课堂中。如在教“steal”时,笔者采用了谚语“He that steals an egg will steal an ox”;看到某个学生有“滥竽充数”的嫌疑,笔者会说“He is a‘fish in troubled water、”下课时会说“I will wash my hands off”等等。有时间的话,还会给学生介绍这些习语的来历,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让他们体会到语言能充分地体现民族文化,正是这些文化的存在才使得世界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他们探究世界的热情,达到自觉地适应他国文化的境界——“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随俗,入门而问讳”,最终形成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合理利用语言的交际性,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求把学生的“交往活动”纳入学习活动之中。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课堂教学更离不开合作关系。因此,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合作潜力方面,第一要重视人际关系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诚意、方式、态度等。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合作的分歧,增强学生的受挫感。第二,要选择恰当的合作话题,这些话题应与课本内容有关,以便学生有话可说;这些话题应难易结合,具有开放性。在英语教学中,从造句到看图说话,从讲故事、情景对话到角色扮演、即兴发表见解等都具有大量的需要学生积极合作的语言交流活动。那么,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利用这些授课形式,捕捉一些有利于合作的题材。这样,学生才能拥有表达思想感情的广阔天地。第三,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像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技能;倾听的技能和反思的技能等。

以上种种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尝试、探索,目的是充分挖掘和科学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热烈的学习愿望是一种道德和政治的情感,培养这种情感首先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才能,而是要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能力,以真挚的爱生之情去打动他们的爱心;以对英语的酷爱,激起他们对英语的深情;以对教学的热忱,唤起他们的学习责任感;以对他们的信任,增强他们的自信;以对他们的赞美,激励他们参与并走向成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究、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并加以科学利用,真正地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快乐地学习。

篇12: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非语文素养的培养论文

[内容提要] 在语文素养中,识字、阅读、写作等语言素养是基础,是下一步教学的手段,但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在培养语言素养的基础上加强理念、品质、能力和素质等非语言素养的形成,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因此,必须在教学中对学生坚持进行非语言素养的熏陶。

[关 键 词] 语言素养 非语言素养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顾名思义,既然是“素养”,那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它是各种理念和技能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的内化过程,是日积月累,长期培养所形成的素质和涵养。这种素养的外现绝非是你深思熟虑的结果,也不是刻意追求所表现出的行为。它就渗透在你的思想中,流露在你的言行举止上。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放眼长远,立足现在,重在启发与熏陶,把那些影响学生一辈子的素养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一、在语文教学中贯穿非语言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那么语文素养到底是哪些素养呢?无疑作为语文教学,对祖国语言的情感,语言积累,语感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的拓展更是基础。我们这里称之为语言素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语言素养呢?难道我们只是培养会说会写会交流的学生?难道我们只培养一个会说话的工具吗?当然不是,我们是要培养一个具有时代理念,适应社会发展并促进社会发展有血有肉的人。因此,语言素养的培养只是我们教学的初步目标,却是下一步的手段,是学生汲取人类文明,形成自己的思想品质、能力和素质的手段,所以,我们在语言素养培养的同时或之后更应注重学生的理念、素质、能力和思想品质的培养。这些素养我们称之为非语言素养。由此可见,语言素养的培养只是我们的初步目标和下一步培养手段,我们必须在语言素养的基础上把非语言素养作为一个终极目标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新时代的理念和做人必备的素质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强化甚至重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要制造这样一种“蒸汽”来不失时机地熏一熏学生的思想,让它们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脑细胞。

二、非语言素养的培养

关于非语言素养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只选一些主要的、赋予时代特征的几个要素具体论述一下。

1、新世界观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拓展深化,它在应征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科学性的同时,也要求我们必须做出适应客观世界改变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如何把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定位。因为这不仅指导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指导着人类活动对世界的影响。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勿容置疑,人类在创造适合自己生存空间的同时,我们的总体生存环境却在受到破坏和恶化。人类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吗?客观世界与人类是相对立的吗?无疑,今天的人们应该正确回答这个问题,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学生更应该从小树立一个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念。首先,我们应把人定位于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是自然的产物,与自然是统一的。其次,自然界赋予了人类最高的智慧,那么人类在创造和改善自己生存空间的同时,不仅要协调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界中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也要协调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整个自然界和协有序地发展。这是自然界赋予我们的能力,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把这些理念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去。比如在《珍珠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启示学生:为什么这种怕人的.鸟会如此信赖“我”?“我”是如何同小鸟处理关系的?那么推而广之,人应该怎样与其它生物、与自然界处理关系呢?然后把这些理念渗透进去,举行一个主题为“怎样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演讲比赛。再如,在讲《向沙漠进军》这篇文章时,我们要作一下变通。这篇文章明显受到当时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上的局限,什么“天敌”啊,什么“进军”啊!把人与沙漠的关系对立甚至激化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因此,我们的指导思想必须转变过来。可以把沙漠比喻是人类家园一种顽固的皮肤病,它的产生有自然本身的因素,也是人类不讲卫生的结果。现在只有我们人类能把它控制、治疗,因此我们要义不容辞地保卫家园。这种转变才更有利于学生科学的新世界观的形成。

2、新人生观的培养。如果我们现在还一味地讲奉献,会很难理解。如果我们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会不容易接受。因此,现在讲人生观、人生价值必须与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启发这样一种思想。比如在诗歌鉴赏中,唐朝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见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分析把学生引入浩瀚飘渺的太空,广袤无垠的大地,在跨越时空中来思考自己的人生。再配上录音与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而又遐思迩想,在感受生命存在的同时,也感受个人的渺小和“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坚强,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怜惜,从而引入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只有热爱和珍惜生命,才会关注自己,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生命的存在如此艰难,才显如此可贵。《三国演义》调寄《临江仙》中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得失成败转头空。”《三国演义》中那么多英雄形象,为什么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的得失成败已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了一朵朵美丽的浪花,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那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成长到今天,凝聚了父母和亲人的多少心血与艰辛,凝聚着老师的多少汗水,凝注着多少关心我们的人的多少期盼的目光呢?对他们,我们将何去何从?在激发学生对生命珍惜与热爱的基础上,把这种情感深化扩大,当我们长大后,面对我们这个时代,面对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我们又能给他们一个怎样的回答呢?在这些问题与情景的设置中让学生去反思自己的人生,从而确立一个科学的人生观。

3、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没有情感和审美,那么生活就会没有色彩和水份。同样情感和审美也是语文教学和学习的情趣和美好的氛围。在语文教学中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美感,让学生在动情民欣赏美中充满想象和感悟,享受生活和学习中的感动和乐趣,让学生觉得一枚树叶都可以向你轻轻倾诉,一颗露珠就是颗晶莹剔透的心,一缕清风都拥有无限的飘逸与洒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感受社会责任感的崇高与伟大,《歌词两首》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与雄伟,感受民族的坚强与气魄,感受爱国热情的汹涌与

澎湃,而《难忘寄园情》却绵长悠远,思念与缅怀如小溪轻轻细细地流淌。在这些课文中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我甚至把《难忘寄园情》与《炊烟》的录音连放,让学生比较体味。对文章结尾的抒情部分,设置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4、新时代道德品质的培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与之相应的道德品质也应运而生,其中主要有公平、竞争和诚信。在市场经济社会,我们内在制约机制不怕宽松,但外在制约机制却不断加紧,集中表现在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考试要竞争,升学要竞争,就业要竞争,在工作岗位上还是要竞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比如,有一篇题为《一棵树》的阅读材料是讲华山松的品质。一棵华山松居高山之巅,独享空间、阳光雨露,可为独天优厚,但它却长得弯弯扭扭,曲曲歪歪,不成材,没有华山松那种挺拔高矗的坚韧品质;而那些生长在一起,挤在一起争空间,争阳光雨露垢松树却高大、挺拔,成为栋梁之材。比较两种生长空间中的树的不同结果,请学生思考原因,引导学生了解竞争在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但要竞争,而且要公平竞争,公平最主要的尺度是民主与法制。还拿上面的阅读材料来说,为什么“一棵树”却不成材呢?因为它没有限制,太多的民主与自由反而让它歪曲了自己。而那些一起成长的树当然会有粗有细,有高有矮,但因为它们都在相同的阳光下,都在相同的环境中,这样就保证了它们的公平竞争,才得以使它们都能够成才。试想,如果那一棵树被其它什么东西遮住了或者它的幼苗被石块压住了,那么这棵树还能成才吗?所以,只有公平的原则才能保证每个人有尽其所能的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在分析这种阅读材料时,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想贯穿其中。

那么在竞赛中我们要与各方发生各种关系,凭什么让人相信你而不是对手,诚信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像《狼来了》就是我们进行诚信教育的最好例子。

5、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振兴与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创新才更有竞争力。所以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比如在讲《渔夫的故事》这篇民间传说时,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渔夫在听了魔鬼叫所罗门别杀死救他的人又会怎么样呢?如此等等,来启发学生重新设计这篇故事的不同发展和结局。当然,创新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还可以进行小组比赛、辩论等活动来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我们所说的这个五个方面的非语言素养,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循环过程。首先以情感与审美为氛围来激发思考,感化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精神品质,进而升华为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反过来,当学生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时,就会对她(她)精神品质有一个深化,从而丰富他(她)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三、小结。

上述五种非语言素养不但从长远看是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因素,在近期也是增强学生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语言素养的促进因素;反过来,语言素养的提高又会促进非语言素养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总之一句话,我们的任务是要把学生培养为即具有时代理念、精神品质又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