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语录大全

关于初中数学教育中的问题有哪些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书籍推荐

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有哪些(通用13篇)的范文,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李欢欢。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有哪些,本文共13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有哪些

1.1教师忽视了自身的情感投入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了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投入。常表现为部分教师过多强调学生的基础问题,而教师自身的主导情绪状态平淡、低落,情绪表现贫乏、无力,不能充分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课堂教学显得干涩、枯燥、表面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发挥。

1.2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公式、性质、定理的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和数学思想方法、思维品质的培养。常表现为学生不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实践、观察、探索、思维、讨论等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之中,缺乏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实践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1.3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1.4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套用书中公理,在判断命题“①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②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用“HL”公理判为“×”。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反之不然”交待不清。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

篇2: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有哪些

加强研究,寻找应对措施,走出误区

2.1教师要了解课改、适应课改

教师要更新传统观念,走近课改。新课标中更注重对学生主导地位的确立,并且不同于以往只偏向于知识方面的要求,而是在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都有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理念上,明确提出“提高数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

2.2采取对话式互动教学,反对师对生单向传输

以前,有些学生习惯于指望教师“满堂灌”,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些学生表面上静坐在那儿,到底有没有听讲,听了多少,理解了多少,对其听课效果教师并不知道。这都是传统教学教师对学生单向传输知识带来的弊端。

2.2.1不断对学生进行智力激励

课堂上,教师不断鼓励学生,每位同学都能学好;不断地激励他们,哪怕点滴的进步。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更加自信,从而争取到更好的成绩,超越自己。

2.2.2从自身错误中学习来得最快

从平时作业和考试反映出的问题来看,有许多学生概念模糊不清。因此,课堂上有必要把此作为重点。这些误区的来源一般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的错误观念,教师根据经验提出来让学生分析;另一方面是学生头脑中的主观误解。教师可以随机提问,找出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取出来剖析、讨论,最大面积地澄清并扫除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

2.2.3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反对片面强调知识讲授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化需要,要训练学生一生中不断创新,建立自我发展的机制,而非单纯掌握眼前的信息和技术。当然,学生的知识和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不同,培养目标也必须有弹性。对于能力的培养,教师提出统一的比较高的要求和规格,并不意味着人人要达到统一思维水平。教师不能挑选学生,但应该因材施教。在统一要求的同时,也能体现个体发展的目标,体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差异性。

学以致用,通过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之一。现代教学观认为:我们不能把数学教学搞得那么死,不要什么问题都要书上写了、教师讲过,才能要求学生去解决,可以进一步考虑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联系实际的范围不要只限于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生产实际当然是先要联系最重要的方面,但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实验中、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联系的面宽广了,学生的视野就开拓些,思想也活泼些,对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以及如何应用就知道得更多些。

总之,农村初中的数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也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在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有所创新,那就应该算是一节好课,而不应该苛求面面俱到。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教师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克服旧有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教学经验,冲破自身原有数学观念的束缚,形成新的数学观念。

1、教师要加强教育心理学、名家教育论著的学习,使教改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得以顺利进行。

2、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积极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辅导材料,了解数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动向。

3、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讨,熟悉各种数学教学方法及其特点,并在教学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总结个性化的教学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实战技艺。

4、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联合攻关。个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使教改活动能顺利地实施进行,同科教师要通力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全体教师能参加教改,集体备课,联合攻关,有利于教改深入发展。

(二)“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学校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按教研组积极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教师要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这节课是否需要情境创设?教材中提到的情境创设是否可以换成另外一种情境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流程如何设计?可以各抒己见,形成共识,最后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再进行独立的个人备课,备课不能只备“书”,还要备更重要的“学生”,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时,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时刻充满新鲜感。

(三)加强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进行创造思维活动,积极地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问题,通过让学生实践操作、回答、板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施“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教学策略,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精选讲课内容,精缩授课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挤时间抽出身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身旁,开展有效指导,及时给予“走神”学生以适当的提醒,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挖掘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蔡林森说,“教育工作者不是去塑造学生,而是提供条件。比如母鸡孵蛋,我们只能给他提供适宜的温度,而不好代替它孵。同样的,我们也不好代替学生学。”替代是产生低效课堂的主因之一,我们教师要自觉强化永不替代意识,减少课堂替代现象的发生,做到 “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属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绝不占用。我认为,“当堂训练”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这一笔不点,知识对学生来说就还是“死”的,是“夹生饭”,教学就是不合格的。必须留足时间让学生紧张的练习。训练的题目不能偏、怪,要掌握好度,还要注意题目的层次性,有必做题,有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训练应穿插于各环节之中进行,坚持“分段讲授,讲练结合”的教学策略,保证课堂练习的最大化、最优化。

(六)建立小组,合作互助

正确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做到:

1、合理分组科学安排。小组成员以4人为宜,既要注意学习程度\性别的合理搭配,又要考虑学生的各种能力。

2、不断变换小组角色。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发言人或记录员等,力争做到让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七)培养情感,激发欲望

数学课堂枯燥单调,抽象的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疲劳状态。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过上快乐的课堂生活,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园与乐园”呢?

1、注重师生情感交流与学科情感的培养.课堂教学首先要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喜欢教师,从而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增加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情感与欲望。

2、通过激励、欣赏等有效评价手段.教师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等进行个体评价或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教师还可以通过分数激励、评语激励、欣赏的眼光激励、鼓励的手势激励等手段,提供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3、开展有效的数学课堂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如数学猜想、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培养学生动脑、动手、互助的能力,激发学习欲望。

4、树立学习信心,创造表现机会.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使学生从克服困难所产生的愉悦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回答的机会,扮演的机会,表现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八)加强培训,重视教研

要充分利用好新一轮的教师培训,扎实高效开展好校本教研工作。

1、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具体情况、教师自身的特点开展校本教研,发挥校本教研的“加油站”功能。例如,聘请专家为教师上课,围绕主题开展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等。

2、开展务实性课题研究。每所学校都要针对教师的困惑和想探索的问题,确定一个课题开展研究,鼓励教师全员参与,在富有本校特色的课题研究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辅导材料,在独立备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定期写出教学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课堂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的生命在课堂,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在课堂,只有通过课堂,才能深入地了解教师,才能具体地了解学生。因此,变革课堂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我们每位数学老师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前进的路上困难重重,但只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投身于课堂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积小智成大智,数学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会一步步前行,最终取得成功。

篇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转化问题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转化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他们先是厌倦,而后放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上的差生。正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差生自学能力差: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根据教材中的叙述正确回答问题,分不清楚掌握了哪些,找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读书被动,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自觉性差。

2、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无所事事。解题没有过程步骤,或逻辑不清。他们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应付差事,遇到困难不想办法解决,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考试前不认真复习、马虎应付,对考试缺乏信心,考场上“临时发挥”。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就差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转变差生学习态度的前提条件。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及抽象性的学科。

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所学知识的数学模型。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

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差生的学习情绪,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注重情感教育。

尽管是差生,他们的情感都比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护,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了教师,就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仅是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要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4、对差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对差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学习兴趣小组,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

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这是解决差生学习上问题的关键。

1、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他们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遇到问题不愿动脑筋,直接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引导他们分析问题,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解答问题。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2、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作业的难易程度要接近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逐步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对于布置的作业,要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3、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往往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有的时因为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导致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只好抄袭,本节课内容没有掌握,以后的内容听不懂,从而造成抄袭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武器。

在考试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的自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个别的差生,可以采取单独出试卷考试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想办法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差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大江”。学习也是一样的,差生之所以学习不好就是没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他们今天失一点数学概念,明天丢一个定理、公式,从而越来越跟不上,也就越来越厌烦学习,成绩也就越来越差。但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差生也可以一步步转化为优秀的学生。

篇4: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转化问题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转化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他们先是厌倦,而后放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上的差生。正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数学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差生自学能力差: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根据教材中的叙述正确回答问题,分不清楚掌握了哪些,找不出问题,不能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读书被动,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自觉性差。

2、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无所事事。解题没有过程步骤,或逻辑不清。他们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应付差事,遇到困难不想办法解决,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考试前不认真复习、马虎应付,对考试缺乏信心,考场上“临时发挥”。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就差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首先,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转变差生学习态度的前提条件。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及抽象性的学科。

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

[1] [2] [3]

篇5: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设置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设置问题

如何创造好的教学情境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设置情景进行了分析.

作 者:李欢宁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5) 分类号: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景设置   教材   具体问题  

篇6: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探究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因为合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启发,完善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当中。合理的情境能够减少学生对问题的抵触情绪,尤其是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情境,会引导学生的思考行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达成初中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据此,文章对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现实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核心素养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一)能够保证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能够有效保证数学教学的质量。具体来说,在初中教育阶段,数学是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虽然与高中的数学知识相比,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并不算大,但是对于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面对突然加深的数学学科内容难免存在一时难以适应的情况。很多数学成绩本身就不好的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更会存在很多的困难,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率。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则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合理情境的创设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就会努力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成就感,这也就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也有利于教师对一些有难度的知识点进行导入,让学生能够透过抽象的外在表现去探究其基本内涵,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

(二)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较为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其具备合理性时,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压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具体来说,处于初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普遍具备较强的好奇心,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而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如果能够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将逻辑知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此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不再需要机械地背公式,之后再机械地套用公式回答问题,而是灵活地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能力。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想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要尝试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而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解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当教师能够做到为学生解决问题创造客观条件时,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他们会主动地探究相关知识内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教师所创造的客观条件包含很多方式与内容,无论是对疑问进行设立,还是对矛盾关系进行列举,抑或是对逻辑性问题进行布局,都可以在对事物矛盾进行揭示的基础上,对主体的内心冲突进行调动,让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究问题。长期接受这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深。以上所述,基本就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一)保证不同类型的情境设计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想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就必须要在现实中保证不同类型的情境设计。因为学生对问题情境的接受程度存在不同,对问题情境的适应程度存在不同,对问题情境的理解程度也存在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够重视学生的需求,保证不同类型的情境设计,那么整体教学过程也就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学情,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受益,但其他学生却只能够依然按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学习,学习效率无法提升,数学能力无法提升。除此之外,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而言,其本身就存在着很多的方法,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现实情况中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不同的课程类型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设计。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并非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中,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群体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尝试,不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升,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再者,除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问题情境进行创设之外,整体的落实过程也较为重要,因为创设问题情境仅仅是第一步,将其付诸实际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启发与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此就可以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破除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扩大教学内容与范畴,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丰富自己的逻辑思维,了解数学的内涵,提升数学素养。最后,教师应该注意一点,无论是学生的思维还是具体的学习水平,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地转变方式。这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求实求新,争取能够创设出更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合理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因为很多时候教师虽然对问题情境进行了创设,但是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对其进行理解。在这种时候,如果不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就会影响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望而却步。此外,还有部分教师不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控,针对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没能够做到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所以数学教学的效率迟迟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也没能够得到增长。从理论角度来看,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传统的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是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同时学习态度也存在区别,这也就使得他们往往会对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进行“自我解释”。例如,在教师创设了问题情境之后,一些学生会提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想法,既影响了教学的严谨性,又带偏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方向。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批评,而应该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将精力放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当中。教师要把握一个度,活跃气氛可以,但不能够过度。当教师将这种想法传达给学生时,学生也就基本能够做到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认真学习、思考了。

(三)避免问题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

目前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中,仅仅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这也就间接地增加了很多问题的难度,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教师需要明白一点,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如果在实践中偏离了目标,那么不仅仅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更会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心理。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一定非要按照一种方式创设情境,可以大胆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如果效果不好,那么就尝试另一种方法。只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切记不能搞形式主义,一而再、再而三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一个问题还没有思考完毕,不得不将思维转向另一个问题,使得学生产生一种“疲于招架”的感觉。总而言之,教师必须要了解这一情况,避免问题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

(四)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想要保证问题情境创设后的效果,教师就应该注意,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如此方可增加效率,既能够巩固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快速地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轴对称照片与轴对称的几何图形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不同的课程类型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教师不一定要按照一种方式创设情境,可以大胆地尝试不同的方法,如果效果不好,那么就尝试用另一种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实践,求实求新,争取创设出更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

参考文献:

[1]田应军.在问题情境中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4).

[2]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4).

[3]黄亚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与创新[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8).

篇7: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数学不仅是初中学习的其中一个重点学科,还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所以初中数学在教育界受到了多于其他学科的关注与重视。然而,目前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等多个方面来阐明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及自己的想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误区;对策

1初中数学的教学误区

数学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其他学科,学生和老师不得不对数学重视起来,教育部门颁布的一系列改革鞭策着教师的自我增值,同时督促着教师不断改良原有的教学方式。然而,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所以,依我看来,找出弊端比像无头苍蝇般盲目实行改革更为重要。以下是我列举的从教学中所发现的误区。

1.1急于求成,不按部就班实行改革:绝大多数的老师迫于教育改革的压力,迫切地否定原本的教学方式,展开一系列自认为创新的改革,因此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改变,难以跟上老师的步伐。同时,老师也忘记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还有一些老师,对改革的精髓没有透彻的理解,不能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当前状况的改革,盲从跟随主流,另一些老师则崇尚大学式教育,想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却又不给予相应的引导,学生的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自己又解决不了问题。

1.2形式化的教学,忽略了教育的本质与目标:由于老师对改革的精髓没有深入的了解,所以老师的改革往往都是表面功夫,也摸不透自己教学方面的好与不足。比如说,老师在不理解”启发式教学“的情况下,贸然对学生实行这一改变,就会将“启发式“改成了”疑问式“,学生得不到启发的同时还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老师只学到”启发式教育“的皮毛就对学生实行不实际的改变,启发式教育注重的事一步步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思维,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最后解决,一环接一环,每一个环节都必不可少,老师不符合逻辑、不适当的使用这种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1.3教学内容分散,不足以突出重点:大部分老师的教学方式都一样,就是照搬课本内容讲课,内容分散且学不到重点,老师在教学时忽略了重点,所以学生无法掌握学习的重点,对学习的难点更是一窍不通。这种模式的运行,不仅增多了学生的学习量,就连复习也会变得盲目,容易混淆重点与非重点,还会错过重点知识,长期下去,学生成绩下降的同时,也对老师失去信心,不重视课堂的内容,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和听课的效率。

1.4一味追求完美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对学生的分数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就使得教育陷入僵硬的局面。老师们的教学方式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授予学生解题方法的时候通常只给出一个特定的解题模板,并要求学生将题目和解题步骤一字不漏的背诵下来,这种僵硬的的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还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生也一点点失去独立思考的能离开。这种教学方式弊大于利,尤其是在学生面对特殊题型时,他们会感到无助,不知从何思考,长期下来,学生会变得没有自信,在学习中也找不到方向,生活中随机应变的能力也也会受到影响,就像只会听从主人命令行事的机器人。此模式与如今推崇的教育模式背道而驰,又怎么能为国家培养出新型的人才呢?

2对于初中教学误区的分析

针对上述几种教学上出现的误区,根据我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误区有几点对策,以下是我的分析。

2.1教师更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改革不仅要符合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要求,还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为学生,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合理,科学的改革方案。比如说,对于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前者有一定的知识储量,在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在重点放在开发他们的思维,做一个引导者,指引他们通过独立的思考找到正确答案,这样他们就能在解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对知识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记忆更加深刻,而后者,教学的重点就以基础为本,巩固基础日后才能更容易的学习。这是我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2.2将重心放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课本的知识去糟存精,着重讲解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了解性的内容可粗略讲解,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重点,而难点则需要教师细致的讲解,过后用练习题加以巩固,反复训练,加深学生记忆,帮助学生达到透彻掌握知识点,能够活学活用的目的。

2.3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创新的能力: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不应该被应试教育局限,更不能因为应试教育而失去了教学的本质,反而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创新。例如,将举一反三的思维通过平时的练习灌输给学生,启发他们寻找多样的解题方式,而不仅仅是运用一种固定的解题模板,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在遇到不同的题型时就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解题思路,不会因为忘记老师讲解的方法而手足无措。结束语: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目标一致,共同进步,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者:张佳闯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舍力镇第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杨志双,浅析初中数学的教学误区与对策分析[J],《学周刊A版》.(7)

篇8: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数学是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往往因为许多因素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下面就影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进行研究,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和特征

三维目标是教学活动完成后期望达到的效果和准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标准.初中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教学有效性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守教学目标,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手段、模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内容,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首先,教学最终是要符合教学目标,所以目标导向是主要的特征.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严格遵照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其次,主体参与的特征.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活动.最后,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保证学生发展(三维目标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性实施.

二、影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从教师方面来说,教师的教学效率观念不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习惯利用拖堂、占用自习课的时间赶教学进度,不能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性的把握.(1)教学活动的反馈不及时或单一.一是作业批改不及时或不认真.由于有些作业内容上课时会讲,导致教师在批改时不负责任或是只写日期或是直接打对号.二是反馈单一.只通过作业情况反馈,没有与学生进行谈话或是互动.(2)教学活动过程缺乏有效性.一是缺少互动.二是教学手段、方法和导入等需要改善.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数学概念模糊,数学思维能力不强.由于数学对学生的抽象性、立体感要求较高.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时,对学生的立体感和抽象思维要求很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也是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学习兴趣或是功利性的学习,很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教学内容有效性处理.首先,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关系.预设是教师在授课前的准备过程,如教案的准备,生成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实际教学情况.两者有时并不一致.面对课堂活动的突发性情况,需要教师的反应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及时把课堂拉到教师预设的教学正轨上.其次,教学内容的展示要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数学的数字性很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呈现中要运用技巧使课堂更加的生活化和实际化.比如,在学习立体图形时,教师把课前亲自制作的图形给学生展示远比在授课时要学生自己想象图形更具体形象.要注意课程特点,注重公式的使用和习题的练习.课堂内容要与现实生活产生联系,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探究兴趣,还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妥善处理预设和生成关系,保障课堂顺利进行.

2.有效规范教学过程.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要注意联系实际.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提出这样的问题:国王要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者,而那个发明者提出他要在棋牌上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四粒,第四格八粒麦子,以此类推直到第64格.请问:国王能满足他的要求吗?这属于故事展示的一种方法,学生对于麦子的理解比抽象的数字更具体,更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其次,在讲解习题时,要做到精讲细练.比如,同一类型的题,集中训练,选取经典的题型(多变的题型和联系广泛的题型等),从解题思考、解题过程,完善每个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比如,在讲课中,可以多提问,多讨论,在一个例题讲解后,可以选出同类型的题,让学生当场完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在本堂课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加强巩固学习内容.在这里,要注意多种反馈模式的使用.教师可以让课代表收集学生这堂课还未解决的问题,在下堂课或自习时集中讲解.

3.建立有效的教学氛围.有效的教学氛围,能够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所以,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肯定学生的优点,对学生的缺点通过委婉合适的方式提出.在讲课和提问中,教师要照顾大多数学生,尊重所有的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能够促进教学有效开展.总之,课堂的有效性实施对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规范课堂教学过程,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作者:范建琴 单位: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学

看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还看了:

篇9: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初中数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为此,我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了“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基本内涵的解析

1.基本内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欲求不得、欲言不能的状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思维的发生。其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矛盾以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内驱力,唤起思维,促使学生探究,主动学习,优化建构。

2.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更多的知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活动,才能真正纳入其认知结构中。而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思维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的`有效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在的要求。

3.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2)目的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这样才能目的明确,切忌漫无目标地创设一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3)基础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要有利于使学生知道所要讲的内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程序的建构

以问题为起点,开展教学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教师应利用问题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用知识点来构建问题链,使学生产生连续的思维活动和求知行为。

1.创设情境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前,应先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或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观教具展示,或通过电脑模拟等方法,创设与形成数学概念有关的生动、新颖的数学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数学问题有一个明晰的印象,形成表象。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使学生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求知欲。

2.思维加工在学生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问题间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用简洁的数学语言给出确切的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定义的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想象时间,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步掌握引入概念的方法,亲身体验下定义的乐趣,增强建立概念的欲望和能力。

3.巩固深化数学。概念建立之后,及时进行适当的运用,来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完善对概念的认识深度和结构。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创新运用阶段,主要通过变式迁移,将概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数学问题情境中,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概念化的模型问题,然后分析、解决问题。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

1.运用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实际,因此必须利用生活和生产的实际来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更主要的由于数学学习是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重新建构,我们应当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例如,我在讲“分式的意义”一课时,正好学校开展科技节活动,要求每班制作小制作,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校在下个月举办科技节,组织学生开展制作小制作活动,现规定每班要交50件作品,如果甲班有43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如果乙班有a名同学,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

2.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我在有些课的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解决新问题。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何类似之处?有何不同?通过类比,学生将已有知识转化到新领域中,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再如,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出分式的基本性质,由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类比出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等等。

3.运用学生的身体动觉智能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剪一剪、做一做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逐步形成求知的意识。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生息和时代色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数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价值。

篇10: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探究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探究论文

一、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热情

目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还是传统的“三部曲”,即教师课上提问,点名要求学生作答,课下留给学生一些课后作业。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很难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课上难以保持注意力集中,从而严重影响了数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应该通过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中存在的奥秘,从而将解题思路渗透其中,使学生牢牢掌握,从而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然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学生配合的,学生要集中精力听讲,主动开动脑筋,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提问,通常情况下会将答案和解题的方法思路告知学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三)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和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不同的教学模式已渗透到了教育领域中。然而,一些教师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果。多媒体教学模式目前是比较现代的应用之一,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课堂气氛也是极其没有活力。

二、初中数学教学相关策略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勇于创新,端正教学态度

通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教师还是没有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也只是敷衍了事,只是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相关内容和知识点讲述给学生,对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并不关心,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导致教学质量极低。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使其端正数学教学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创新,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奥秘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手法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教学情景,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多与学生展开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数学不该是题海战术,教师应多做提炼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应对各种需要掌握的题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对于相关知识点进行提炼,将重点教授给学生,并多配以一些课堂练习、章节练习、总复习等等,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多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四)教师应设计课堂情景

目前,很多教师都将课堂情境设计融入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仍有不足之处,例如,情景与知识之间关联性较差、问题的提炼不够精确等等。然而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作用下,要求学生能够感知并理解数学,从而掌握知识点。因此,教师应多根据具体情况设计相关情景,将知识点的逻辑性自然地展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概念框架,掌握基础知识。

(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解题失误,教师不应该急于对其进行批评和训斥,而是要分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用相关理论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这样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不应该将解题思路和答案急于公布给学生。

(六)组建数学学习小组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和教师要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另一方法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进行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等,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数学学习小组,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加强大家的合作和沟通,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七)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来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事实上,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相反由于它富有了数字和神奇的图形,使其成为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为此,教师可以根据一些数字和图形设计一些课堂小实验或者小游戏,比如,七巧板、数字组合等等,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参与其中,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三、总结

数学是一门神秘而又有趣的学科,初中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的教学模式,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数学的教学,不要依赖于题海战术,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心理,掌握他们的学习状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篇11: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 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12: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分析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论文

一般来说,初中数学的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不高的情况比较常见,数学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初中数学教育的难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课堂模式的创新,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必须以现实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意义和乐趣,愿意积极的学习数学课程。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好奇心会驱使学生去发现答案,对于教师来讲,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合理,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链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教育,化被动为主动,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式,对问题的实质和相关知识了解的会更加全面;通过梳理知识和剖析难点,可以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本质,加深印象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的时候,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建议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教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兴趣的重要作用,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问题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保证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应用,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贴近真实的生活,将社会实际引入教学中,化抽象的数学理论为具体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举例来说,在介绍六边形的时候,可以以蜂房为例进行具体的讲解;在讲到圆形和直径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以下水道井盖为例。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是融入在现实生活每一处的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空洞的符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问题情境创设必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的产生是以有兴趣为前提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很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为了使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教师就必须保证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关注重点在哪里等实际问题,以保证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对于一些新的概念知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是很正常的,毕竟理论是抽象的,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有限的,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在引入新概念的时候,适当的借用一些其他知识作为辅助,只需转换一下视角,就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时候,通过借助以前学过的加减法的概念,只需要转变视角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负数的由来和意义,负数概念的引出显得十分自然,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角度,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改变了数学课相对枯燥的传统形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很多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运用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不能过于追求情境化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相符合;创设情境所选用的问题必须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指南,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为目标。

三、结语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提高初中数学教育的成果。但是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要注意设置的问题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善初中数学教育的效果。

篇13: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研究论文

有关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研究论文

自从我省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各地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贯彻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和使用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小,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据统计,全省有相当多的初中不按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教学。他们以中考试题内容为依据,考什么内容教什么内容,擅自删去必学内容中的“实习作业”和选学内存中的“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计算”、“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等。对中考范围内的教学内存,随意膨胀加码,甚至把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已经删去的内容,又拣了回来给学生补充。对教材中的“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的内容,与中考联系密切的也列入教学内容。

为了整顿教学秩序,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教学大纲,加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教学参考。

一、关于“实习作业”的教学

“实习作业”是义务教育数学教材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新增内容。它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如测量),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要求全体学生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代数》弟三册要求测量当地初中三年级男学生的身高;《几何》第三册要求测量倾斜角和底部可以到达的旗杆高。

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不得擅自删减。

二、关于计算器使用的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初中数学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所必须的。根据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初中二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解决查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的困难;初中三年级引入计算器教学,是为了准确迅速地进行统计运算。因此,初二教学重点是,在介绍电子计算器构造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计算;初三教学重点是,用计算器计算样本的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技能。未经计算器教学培训的教师,由各市教研部门组织培训或自学。

三、关于课本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的教学

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增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内容,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面开设的新的教学栏目。“读一读”?是供学生阅读的一些短文,?“做一做”是供学生动手操作的一些实例,“想一想”是供学生思考的一些数学问题。这些内容部超出大纲的要求,不作教学要求,不能作正课讲给学生,中考命题范围不包括这些内容。教师可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自学这些内容。

四、关于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的教学

解直角三角形与二次函数是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人纲控制要求的内容。过去,由于中考命题无限制地增加这两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使教师无法把握教学要求。义务教育初中数学从课本上降低了理论要求和习题难度,删减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各地不得扩充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教学要求。

五、关于教科书中B组题的处理

教科污中B组题是供学肩余力的学生选用的。有的B组题的难度超出大纲要求,教师应慎重处理,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作,也不应列入中考的命题范围。